都市人居住新理念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11月12日10:33 北京日报 |
住: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因为房子,不仅仅是给自己找一个栖息地,更是在创造一种生活。如今,许多人居住观念发生了嬗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向我们展示了扑面而来的新气息。游牧一族频繁换“巢” 为了工作,为了新鲜,为了说不清的理由,他们随时变换自己的住所,甚至变换生活的城市。他们认为,房子同衣服一样,衣服要合身,房子也是如此。所以,他们不断地搬家,东迁西移是家常便饭,对他们来说,一间舒适的屋子比一个固定的家更重要。 工作到哪里,就住到哪里,跟着“跳槽”频频换“巢”,是他们的主要理由。对他们来说,工作的乐趣是无法用一处固定的住所来替代的,上辈人因为嫌上班地点离家里太远而放弃跳槽,对这群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 在外企工作的刘先生3年前在上海虹桥买了套40多万元的商品房,花6万元简单装修了一番。去年跳槽到浦东,便“喜新厌旧”重新物色新房子,最后又出手40多万元买了套浦东的二室一厅,而虹桥的房子包括装修在内则以50万元的价格抛出,居然还成了抢手货。刘先生对自己的小算盘颇为得意,自己是都市里的新“游牧族”,工作到哪里就找哪儿的房住,原则是住得必须舒适,当然这样的折腾也是种投资,找的房子要有升值潜力,否则就不合算了。 当然,最常见的“游牧族”还是租房,许多人并非没能力买房。可他们认为,房子是一种日用品,就像毛巾、牙膏和肥皂,把它们并列在一起,你就会找到自由。他们宣言:四十岁以前别买房,你可以去租房,租到的不仅是房子,还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重新组合“袋鼠”回“巢” 在国人传统习俗里,长大结婚的儿女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筑巢”的。如今,又兴起一股“回巢”风,许多已经独立了的孩子们又想回到父母的身边,过起新“袋鼠”生活。这些准备结婚或者成了家的孩子,把新房子买在父母身边,隔条街,隔栋楼,或者干脆同幢楼不同层,不是直接入住而是傍住父母家,或者干脆买房时,将自己的新房与父母更新换代的新房放在一起通盘考虑,联手行动。 唐佳和余峰结婚时,选了离彼此单位都比较近的地方安家。与此同时,唐佳的父母把原先的房子卖了,花18万元买了一套离女儿新居只有几百米的老房子。丈夫余峰是个丝毫不会做家务的人,而唐佳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六点半,因此他们下班后不直接回家,而是先去唐佳的父母家“蹭饭”。有时遇到不能用洗衣机洗的衣服,她会装在袋里带回父母家,托他们洗。“说实在的,如果我的父母不住身边,我真的不敢想象自己现在被家务压得死死的样子,虽然在一些人眼中,我也许是个‘懒女儿’、‘懒妻子’,但面对如此紧张而繁忙的工作,我真的没有力气和耐心去做家务了。但是,我和丈夫又都是渴望自由的人,我们不习惯在结婚后和父母同住一室,所以采用了这样一个折衷的办法。”唐佳如是说。 父母就在左右,方便了平常不做饭的小两口到父母那儿“蹭饭”,有了孩子让父母照看也免去了两边奔波之苦,何况又不妨碍两人世界。也许有人感叹如今年轻人太娇气,其实,谁说就一定是小两口做回被保护的小“袋鼠”,情形和角色也可以是互换的。傍住在父母周围,照顾老人的健康,以天伦之乐安慰双亲晚景,也是题中之意。 每个人都渴望改善居住条件,为什么还有人却偏偏喜欢挤在一起?是意识守旧,还是个人行为倒退?都不是,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家庭组合,是人们呼唤亲情回归的新举动。家外有家努力筑“巢” 曾几何时,我们不经意间发现,身边许多熟悉的人,不知不觉有了两套或两套以上的房子,而且似乎越来越多人选择“拥有不止一套房子”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1+1”是新世纪的一种理想生活模式,即城里有一套住房,便于工作;郊外也有一套住宅,供周末和节假日生活、度假。 当苏女士“家外有家”之后,她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由于市里早有一个住惯了的窝,新房虽然装饰得很温馨,也不远,但要去那里还是有一种出远门的感觉,一年下来,总计入住次数不到10天。尽管如此“浪费”,她还是觉得很舒坦。每天住在市内,想着山脚下的“它”,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让她忘却许多奔波之苦。苏女士认为,只有买了田买了房,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才觉得一切都有了根基,“安居乐业”这条古训在她身上扎了根。 其实,拥有不止一套房子绝不是一件坏事,关键在于它是否会拥有快乐的心情。陈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