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温暖去处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3月24日14:51 北京青年报 |
抗着寒冷求学 九年前的初秋时节,我从西南的一个小城只身来到京城某私立高校求学。大部分外地学生需租住到附近的村落中。我租的第一间房大约有8平方米,与同班的一个女生合住。房租每月80块,我们各付一半。初来乍到,很兴奋。 然而好景不长,才刚住了2个月,房东就要将房价涨到100块。对于多10块钱房租就少10块钱饭票的学生,我们只好告别这北国的第一站,在村里寻了另一间等价的屋子。 转眼冬天来临,由于有过煤气中毒的先例,我们未敢生炉子。这样,白天在教室里呆着便是天堂时分,一回到冰窖般的屋子里,只能同在室外一样将棉衣裹得严严实实。看书的时候坐着尽量不动,因为稍稍一走动,本来已麻木僵直的脚尖就会生出钻心的疼痛。临睡前灌一个热水袋,盖两床厚厚的棉被,还能做一个好梦。等早上醒来,隔夜的茶杯里结了一层晶亮的薄冰,端起脸盆也有冰碴在哗哗作响。有一个星期天,家住中关村的一位同学来看我,坐了一小会儿就起身告辞。我送她到村口,在寒风中她只说了一句话:我觉得我回去后该好好学习。一年下来,我们的房租已涨到每人出80块,房东也换了6家。租房的快乐被现实的无情抹杀得无影无踪。 撑着雨伞做饭 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然后是结婚。同样刚参加工作、胡子还不够长的老公暂时分不到房。于是又租了一间平房,这回是带土暖气的,没有厨房。我们买来一套带煤气罐的灶具,在屋檐下的窗台边,开始了我们的新生活。每天下班回来,可以做几道家乡风味的菜,心里有了别样的满足。只是遇到下雨和飘雪的日子,在做饭炒菜的时候,老公总要在一旁撑起一张大伞,防止顺着屋檐流淌下来的甘露滴落到锅中。想来那真是绝妙的一景。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到了冬季,“节约”的房东烧煤就像在烧自己的心肝,尽管每家人每月都交了取暖费,呆在屋里,大衣还是脱不下来。那时单位的同事大多用看雷锋的眼神望着我,因为我总是抢着加班。老公则三天两头去夜校讲课,贴补家用的同时积极躲避寒冷。 售楼小姐无房 1997年的夏天,老公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上司的赞赏,领导决定分给他一间周转房。这是位于老城区的一间带厨房的平房,暖气是没有的,洗澡也要想别的办法。可这毕竟是分到的公房呀,5年的租房历史终于宣告结束,不向私人交房租的感觉,真好!过冬之前,我和老公干劲十足地买来了窗户纸和棉门帘,将我们的雀巢密封起来。寒冬里,室温也能达到12度,没有瑟瑟发抖的感觉。此时我正在一家房地产公司销售住宅楼,每天面对一套又一套暖意融融、洒满阳光的房间,心里总是在想:什么时候,我这个卖火柴的女孩才能拥有那永恒的温暖。 搭上房改末班车 1998年5月的一天,吃晚饭的时候,老公突然停下来问我,假如我能分到一套二居室,你信吗?我用筷子头轻轻一敲他的脑袋:去照照镜子,看你长得什么样!老公笨拙地一笑:我也不信。 过了几天,老公突然打电话到我办公室,问我选择哪个区域哪个楼层的二居。直到这时,我才相信了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兴奋使我们不知所措,我们一同选定了一套位置极好的北二环的二居。 搬家的那天,正赶上下雪。站在看得见公园风景的阳台上,看着纷飞飘舞的雪花,第一次觉得,北京的冬天是美丽的。我的眼前模糊一片…… 感谢房改,让两个年轻的小东西终于在京城有了一个温暖的家。(曾义) 作者自述:我是在赞比亚,在中国银行借阅的《北京青年报》中看到贵报的征文启事的。1999年夏天我随爱人公派出国,来到赞比亚的一个农场工作。来时我们在北京的新家还没住热,对家我们有太多的牵挂和向往。适逢贵报的征文,正想借此一吐心曲,与众共鸣。感谢《北京青年报》为我们在异国他乡的寂寞单调注入了一股清泉,增添绚丽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