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然博物馆变成游乐园 |
---|
http://life.sina.com.cn 2001年07月12日09:58 北京日报 |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草棵儿里蹦的、大森林里出没的;显微镜下的涡虫、小水母,电脑点击屏上的毕加索的牛……昨天,一组全新的“动物———人类的朋友”展在自然博物馆开展。它与其说是展览,不如说是一个新乐园。开展第一天,许多孩子们在展厅里转着圈儿地玩,就连记者自己也成了一个不愿走出博物馆的大孩子——— 好看的展览 走进自然博物馆南侧的大厅,眼前立即为之一亮:通透、艳丽。与记忆中密密麻麻的标本瓶、黑乎乎的展示柜、白纸黑字的说明文完全是两码事儿。看这样的展览,第一个高兴的一定是眼睛。 那些装着标本的大大小小的瓶子好像透亮了,离我们近了。不少标本瓶参观者都可以摸到。更多的标本,干脆“走”出了平面的展柜———林蛙藏在了草棵儿里,树蛙上了树,新疆北鲵趴在荒漠的戈壁上;各种鱼类的标本像是游进了水族箱;金丝猴、老虎等几十种动物则在夜色下的丛林里“你一言我一语”……在昆虫世界里,几个玻璃柜里“飞”起来的近百只美丽的蝴蝶吸引了许多小女孩儿的目光,像来自马来西亚的红颈鸟翼凤蝶、印度尼西亚的灰日裳凤蝶、新几内亚的辉绿鸟翼蝶,可都是在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而男孩儿们则喜欢那两个和自己个儿头差不多大的螳螂、蚂蚱模型。为了适应孩子的欣赏口味,就连墙上的说明牌都做成了卡通造型。 正在做最后调整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展览的标本摆放,不求多但求精,所以标本数量少了,可观众感觉可看的内容却多了。比如那个勘察加蟹,现在亮堂堂地摆在大玻璃展柜里,背景是一片深蓝色的北方的海,多漂亮。它原来挤在一个旮旯里,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展厅还多了许多新式武器———一些“小不点儿”被放在了显微镜下;而肉眼根本看不见的单细胞动物则现身在连续播放的录像里。展台上还有许多滚筒。你可以试着先看看左边滚筒上的问题,问问自己,这些动物的知识知道多少。答完了再看看右边滚筒上的答案。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内容,不妨到电脑触摸屏上“摸一摸”,除了《保护动物名录》、动物美术画、邮票等主题艺术欣赏知识性内容外,这里还储备了《动物在消失》、《没有购买就没有杀戮》、《毒性炸弹》等20个影视节目可以随时点播。 好玩的展览 这个新展览的最大特色是好玩。展厅正中央有一个会唱歌会提问的大熊猫“球球”。它一会儿给你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会儿给你提问题:我们大熊猫有几个趾头?我们每天能吃多少竹笋,是3公斤还是30公斤?我们吃老鼠吗?如果你答题的成绩不太理想,它还会鼓励一下你:“回去多看点书,下次再努力。” 展厅里的3台电脑触摸屏也是孩子们扎堆儿的地方。电脑里不但有动物影视片,更有3个有趣的小游戏:你要把东北虎送回家;也可以替齐白石老先生重新设计一下他画上的蝴蝶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毕加索画的那11幅不断变化的牛哪只是先画的,哪只是后画的?这道题难住了多数小朋友。 你知道什么鱼能发电吗?按一下按钮你就会知道了:电鳐能发出37V的电压,电鳗和电鲈则分别能发出220V和350V的电压。踏着藏有沙滩、贝壳的玻璃台阶,走出动物多样性展厅,进入昆虫世界。头顶上叶脉分明的绿叶,让你恍如一下子也变成了叶下的一只小虫。转转那个大摇把,可以玩昆虫拼图游戏;墙上那些相貌相似的小家伙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按一下它们下面的按钮就知道了。昆虫的脚有的是用来蹦跳的,有的是用来游泳的,有的是用来开掘的,它们运动起来有什么不同吗?那个昆虫中的大力士独角仙是怎么动的?只要动动手,这些问题你都可以自己找到答案。这里还有五位“歌手”:油葫芦、斗蟋、金铃子、金琵琶,还有桑楔头螽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蝈蝈。拿起它们中任何一个,它们都会进行一番自我介绍,并放开其独具个性的歌喉为您放歌一曲…… 这个展览里究竟有多少个可以动手的小游戏,记者实在是数不清楚了。 “昆虫世界”对面是一扇时常紧闭的小门,那里面藏着一片神秘的丛林。在林间的树墩上坐下,夜幕中安静的丛林渐渐热闹起来。海鸥、布谷鸟、金丝猴、小飞鼠……耳边风雨大作,而机智的它们在树洞口、枝条后、叶丛中窥视着你这个陌生的闯入者。短短十几分钟的“动物之夜”,可是新展览中最“写实”的一部分。为了增强真实感,自然博物馆特意邀请了北京电影制片厂负责电影布景的师傅来设计。这个小展厅每次只能容纳20位观众,想领略一下动物之夜的神秘,恐怕还得先排排队呢。 交朋友的展览 这还是一个交朋友的展览。 科学家与参观者交朋友。所有展品都让你看得清、看得懂。曾有博物馆的生物专家说,过去的展陈方式实在有点蒙人——半根针大的日本血吸虫放在瓶子里,离得老远,谁看得清呀。现在,这些看不清的“小东西”都被放在了显微镜下面。自然博物馆的杨思亮教授告诉记者,在整个展览中有34个显微镜。光看水母就有桃花水母、灯塔水母、马来侧丝水母等好几种。镜片合上,你还可以看见生物原本有多大。记者不时看见有些没有展台高的小家伙干脆趴在了台子上,对着显微镜看呀看。他们的大眼睛里看见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奇妙世界。 孩子们和动物交朋友。过去,展台上摆的是死气沉沉的标本,有的标本因制作问题,显得神情呆滞;墙面上贴的说明文讲的多是吃穿用,动物的皮毛、骨血有什么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而现在,展览更多地讲的是动物的生活状态,讲人文环保,讲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启发与影响。死的标本变成了活的朋友———单细胞动物初中课本上都有,可你真见过吗?蚯蚓谁没见过呀,可你见过蚯蚓交配吗? 还有那面由几十枚贝壳组成的流线型的贝壳墙,说明文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古典名画“维纳斯的诞生”开始说起,讲我们管孩子叫宝贝,还有什么艺海拾贝、科海拾贝等等,总之好东西才叫“贝”呢……娓娓道来,好像与知识不沾边儿,却给了我们一个亲切而易于记忆的开头。 这个新展览的名字叫作:动物———人类的朋友。看完这个展览,与动物一起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一定还有知识。本报记者赵婷 科技展馆请您动手 多年来,自然博物馆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总想把馆内的基本陈列(包括动物陈列、植物陈列、古生物陈列等),结合当今科技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但因受展馆面积、经费、标本数量、设计理念等条件的制约,始终未能如愿。这次,动物陈列的修改工作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自然博物馆也多方筹措资金,终于迈出了彻底改变陈列落后面貌的一大步。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一个只有一岁半的小男孩,被爸爸牵着手,摇摇晃晃、饶有兴趣地东看看西摸摸。那个当爸爸的还念叨着:“爸爸小时候,这儿可没这么好看呢。”问那爸爸,孩子这么小就来博物馆,会不会看不懂?爸爸说,从小接触呗,孩子挺喜欢的。 记得几年前,记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博物馆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文章。这几年,尽管还有为数不少的科技类展馆依然处境艰难,但一些新型博物馆、新式展览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僵局———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时,连续数日爆棚,以至科技馆不得不限制售票;不断推出新展览的自然博物馆,其参观人数在京城众多博物馆里也一直是名列前茅。它们的火爆带给原本有点死气沉沉的科普界的冲击是巨大的。而它们的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摘掉“请勿动手”的牌子,请观众参与展览、体验科技。 天文馆里架起了星空通道,摆上了天体秤,挂起了巨幅的天体美术画。你可以称称你在土星、火星上各有多重,可以和土星合影,甚至可以过一把月球漫步的瘾;巨大的三球仪,直观地演示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展厅里设置的两个多媒体展台,一个多媒体展台内设置了天文知识问答软件,观众可以通过这份电子答卷,检验自己参观学习的效果;另一个多媒体展台内设置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编制的《遨游太阳系》软件,在这里观众可以学习更系统、更丰富的太阳系知识。 最豪气的是中国科技馆。新馆开幕之初,馆长就放出话来———不怕展品被弄坏,就怕观众不动手,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修理工!你可以坐上用新材料制成的3毫米细的“飞天秋千”在空中荡漾,可以乘坐磁悬浮列车,还可以模拟驾驶汽车,可以进入“太空舱”体验宇航员生活,可以和机器人比赛投篮,甚至可以“漫步地球”。立体五子棋、神气的“幻象”、惊险刺激的“特拉斯线圈”……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先进声光电技术的运用,使观众不仅能亲自动手参与,而且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交互式学习。 在东方广场的索尼探梦馆里,每一件展品都可以动手操作。在它们的宣传页上,第一行字就是:体验科技是我们最重要的特色。自2000年秋天开业以来,不但以精致的展品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还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创意的活动,有的在世界上都是第一和惟一的。比如6月21日晚,他们是国内惟一一家对新世纪的首次日全食进行现场电视直播的科技场馆。记者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当主持人问孩子们,下次有这样的活动,你们还来不来时,孩子们的回答是那样的整齐而响亮:“来!”就连中华世纪坛眼下正在举办的两个与科技不搭界的《神秘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明展》和《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展览》上都运用了电子导游、电子触摸屏等高科技的展示手段。京城的博物馆正向前大步迈进。 游戏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这是我们与孩子共同的梦想。今天,这个梦想正在变成现实。(本报记者 赵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