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 我儿时的吃情记忆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10:06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domida 人们常说小时候吃过的好东西一辈子也忘不了,现在每每回忆起小时候爱吃的东西时还是会垂涎欲滴,在我心里那不仅仅是好吃的东西,那是我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一笔。小时后生活在江西水乡,长江支流边上的一个小城,父母是知青,所以我不是当地的老表,可是10年的生活,让我忘了自己是异乡人,我满口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外乡人是如何也听不懂的,要不是从妈妈那里学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到现在可能还会有南方口音。江西是个内陆省份,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有时候妈妈总会唠叨着说我小时的生活太苦了,可以在我的回忆里丝毫没有觉得苦,因为那时候我吃的东西、玩的东西都是现在的稀罕物,而且那个年头大家都没有钱,没什么贫富差距,当然,可能苦日子都让父母承担了,落到孩子身上当然都是美好的回忆。 江南盛产各种淡水鱼,再加上当时的自然环境未遭破坏,水产鱼类可谓鲜极一时。父亲是个业余的钓鱼爱好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变成了发烧友,当步入不惑之年后竟然戒钓了(这是后话了)。正因为父亲的这项爱好,小时候我可是饱足了口福。那时候单位里有一个大池塘,池塘到了春夏就会生长各种水生植物,浮萍、水葫芦最常见,各家养的鸭子、鹅都会赶到池塘里放养,各色蜻蜓是我们儿时追逐的目标,一个不大的池塘年复一年的生机盎然。 父亲钓鱼的鱼竿是用毛竹自制的,鱼漂就用大白鹅的羽毛杆煎成一段一段的,家伙式儿虽然简单,但是不仅实用而且立下了汗马功劳。钓鱼之前要准备好上好的鱼饵,鱼饵有两种,一种是用面团和上香油蒸好的,另一种就是我和爸爸在楼下菜地里挖好的小蚯蚓。爸爸一般都会带上草帽、穿上他那双比我半个人都高的雨靴站到池塘里面去钓鱼。爸爸是个钓鱼的高手,经常满载而归,尤其快要阴天下雨之前,更会钓到不少的鱼。可是就是因为淡水鱼的鱼刺太多,我被扎多次后就对什么鲤鱼、草鱼、鲫鱼毫不动心了。 记得有段时间,爸爸改变了钓鱼的地点,信江是长江的支流从我们住的小城蜿蜒东去,上游有个水库,爸爸就是跑到那里钓鱼去了。从那里钓回的鱼可是名贵的野生鳜鱼,而且爸爸专门研制了能钓到这种鱼的鱼饵。鳜鱼在当时也是很贵的鱼,那时还没听说谁家买过这种鱼吃。张志和的《渔歌子》中不就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吗? 鳜鱼是种肉质鲜嫩,营养特别丰富的鱼,更重要的是它的刺不那么多,这也是我爱吃的原因。可是这种鱼父亲钓来容易,杀鱼的话就困难了。因为鳜鱼的背鳍是一根根有毒的刺,妈妈每次杀鳜鱼的时候都要在厨房和鱼搏斗半天,每次妈妈都会负伤,手指上常常会被鱼刺扎得肿起来。可是就冲着鳜鱼的鲜美,妈妈也会在吃鱼的时候忘记伤痛,奋力消灭敌人。那时候没有冰箱,所以爸爸钓回的鱼我们都能吃上好几顿,这种美食天天吃着并不太在意,当多年之后在饭店里再次品尝时才感觉到小时候的鳜鱼是多么的鲜美。 不管我们在南方还是在北方生活,父亲对钓鱼的热爱都是很狂热的,从当年的毛竹鱼竿到后来价值千金的碳塑钢鱼竿,从一个池塘换到一个水库,各种渔具在我的视线中不停的追赶着潮流。家里的鱼是越钓越多,邻居们也常常沾上光,经常是夏天的鱼在冰箱里冻到冬天还没吃完。父亲也常常跟我们吹嘘说,刚从水里钓上的鱼就着水库里的水煮熟后,不用放任何佐料就是无与伦比的美味。但是我始终都没有机会吃上这种美食。年过不惑的父亲不知是怎么了突然再也不去钓鱼了,好像是听信了妈妈的话认为钓鱼杀生造业太多,所以几大包鱼竿就乖乖的躺在了角落里很多年了。父亲偶尔还会擦拭这些飘着淡淡鱼腥味的渔具,就像又见到了昔日的老友。 虽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爱吃鱼,但是无论菜市场还是饭店的鱼都不能让人和鲜美二字联系起来,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现在水煮鱼的横行,人们的味觉正在被各种浓烈的香料麻木着。 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