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 难忘儿时的滋味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10:40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蝶舞清秋3222 年后的一天,我和弟弟一起出去吃点心,看着店主熟练地包着馄饨,弟弟突然说姐,你还记得壶镇的馄饨吗?怎么忘得了呢?刹那间,记忆中的往事如潮水般漫上心头,难忘儿时的滋味,更难忘已故慈祥的外婆….. 慈眉善目的外婆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传统旧式女人,穿着深色的大襟,梳一个圆髻,说话柔声细语,待人和气,街坊邻居都很喜欢和敬重外婆。我八岁时,妈妈因为独在异乡工作照顾不过来三个孩子,把我和弟弟送回老家壶镇给外婆带。当时经济普遍不好,为了带好二个外孙,外婆费尽了心机,在有限的条件下每天都买肉或者豆腐做成香喷喷的饭菜,看着我姐弟俩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自己和外公只吃点素菜却笑容满面(现在心里却时常后悔那时的不懂事啊)。有时,市面上实在买不来好菜,外婆就站在大门等放学归来的我俩,拿着杯子笑呵呵的牵着我们的手往街上走,我和弟弟就开心得合不拢嘴,连声地叫着去吃馄饨了。那时馄饨虽然才二角一碗,却也是不能经常吃到的,只能偶尔打打牙祭。 记得最有名的一家馄饨摊摆在青石街的转角处,是一对中年夫妻俩经营的,汤也不是现时的白开水,是一个大锅里熬了一天呈乳白色的筒骨汤,飘着浓郁的肉香,加点小葱、香菜未、小虾皮,而最关键堪称画龙点睛的是“馓”,就是馄饨皮放在油里炸透变成金黄,再掰成碎片,加在汤里,入口酥松脆香,每次我俩都吵着要多加点,那摊主就笑咪咪地说囡儿自己加,还会额外多给几个馄饨盛到外婆的杯里,然后我俩就飞奔回家,平分杯里的美味,吃得满头大汗回味无穷。如果馄饨不巧是奇数,我当姐姐的只能忍痛割爱让给弟弟,外婆就会夸好乖会让着弟弟呢。现在想想当时馄饨的滋味和现时的大路货真是有天壤之别,也不知是口味变了还是现时的馄饨真得不如从前了。 好吃是孩子的天性,受集市里好吃的东西诱惑,我俩经常缠着外婆买,由于经济不宽裕,外婆有时不能满足我们,她摸索着口袋,计算着花销,无奈地摸摸我俩的头,眼里充满了忧伤,让年少不更事的我也莫名有了悲哀,也许怕伤了外婆的心,我总是拉开哭闹的弟弟,并拿出积存已久的私房钱,去买一分钱一颗的姜糖,姜糖甜滋滋,辣丝丝,虽谈不上美味,却也能解我俩一时之馋。 卖姜糖的小贩还有一样美食,是花生仁和芝麻做成的糖饼,有手心那么大,我积存私房钱就是想买花生糖,要八分钱一个,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可是一笔巨款了,总也存不够,却又怕卖完了,每天都要去看一下,那个老爷爷知道我心意,说先拿去吃,有钱了再给我,可以说那时的我还是比较能抵挡诱惑的,坚决地摇头然后买二颗姜糖就走。直到有一天,外婆给了三分钱终于凑够了这笔款,马上拉着弟弟一路狂跑去买,姐俩细细的品,慢慢地嚼,那千般滋味今天似乎还在口里回荡,也许因为这段童年的往事,长大的我特别偏爱花生制品,只要看到这类食品都要买回来尝尝,这也算是花生情结吧。 老家壶镇是一个盆地,没有柴火,烧饭菜都用稻杆和麦秸,火弱且不耐烧,外婆经常熏得眼泪直流,而为了换换口味,外婆却想了一个办法做玉米饼犒劳我俩。把和好的玉米面压成饼,放到灶膛的灰里,等到饭熟了,外婆拿出捂熟的玉米饼,拍干净草灰,招呼我俩来吃,玉米饼外皮焦黄,里面绵软香甜,那浓浓地香味勾引得口水直流,看着我俩吃得眉开眼笑,外婆的脸上绽放出如花的笑容。 时至今日,外婆那怜惜的目光那慈祥的笑容依然在我心里依依流趟,想起时总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抬眼看看弟弟,似有泪光闪烁,悠悠岁月,难忘儿时的滋味,更难忘外婆那份深情地关爱…… 真想再象儿时那般叫一声外婆,外婆,你是否已听到了? 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