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如此吃情:户部巷的汉味早点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1月17日10:07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tuice

  芝麻撒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口吞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宜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钿圆我这是去哪里呢?嘿,今天呢我就带大家去过过武汉真正的早点…… 

  “过早”最初来自了清代的那首《汉口竹子枝词》,后来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南援三洲”,北集京都,上挖陇阪,下接江湖的地理位置成全了武汉的俗具五方,融汇南北的风情,而在别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却被武汉三镇穿梭往来的人们随意而隆重的提升“过年”般“过”的位置,于是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被过早人的脚步踩的热闹起来。

  户部巷长大约150米,够老,也够味道,油滋麻花的站在城市的背后,它更象一个都市节奏的古旧音符,在晨光里一经弹起,就让醒盹的武汉立体并具体起来。户部巷的铺面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楼上是住家,楼下是赖以生存的食店。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湖汤粉,万氏夫妇的米酒,户部巷的样子和吃食一直没有走过样,几辈子人繁衍生息的时光就在绕人心脾的小食香里溜过去了……

  户部巷里有武汉人特有的大嗓门,有油烟里挤过去的匆匆路人,有油圬破旧的铺面天棚,有点脏兮兮看的碟子,却让这凡常清晨的烟火气鲜活出农家模样,足以让老是强调环境氛围的都市人彻底忘形一回,于是这走马观花寻查米面汤汁的旅程,竟有了触摸老武汉真实地的寓意。关于

美食,眼睛总比胃口先行一步,还是从热腾腾徐嫂的糊汤粉开始吧……

  徐嫂的糊汤粉

  一间不大的小门点里,挤满津津有味吃糊汤粉的人。雪白的纸碗端上来,原料:微稠的糊汤、洁白的米粉、撒在上层的是绿的葱花红的辣萝卜;细长的米粉嚼起来有劲,浓浓的糊汁透出阵阵鱼的清淡鲜美,还有必不可少的胡椒的清冽辛辣;连吃法也同老武汉一样:一碗糊汤粉外加一根黄灿灿的油条。慢慢品尝着这熟悉的汉味小吃,仿佛糊汤粉独特的鲜味从遥远的天边悠悠荡来。

  坐在门口的老板笑着提醒我说:“喝汤喝汤,这糊汤粉的精华都在汤汁中!”我便端起碗呼哧呼哧喝了个痛快!莫看这糊汤粉好吃,做起来麻烦得很。听说,卖糊汤粉的徐嫂凌晨4点钟起床,买回最新鲜的小喜头鱼,再一个个地剖开放进锅里熬制成糊。熬糊也蛮有讲究,放少了鱼,汤汁的鲜味就不够;鱼放多了,又有腥味。可徐嫂的粉,汤货真价实,熬到鱼肉都溶解在汤里了,甚至连鱼骨都快煨化了,特别是这里的胡椒,让我吃时够味、过

  瘾,二根油条,沾着汤汁一起下肚,呵,我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了!(神仙也吃糊汤粉的哦!)

  万氏米酒

  万氏米酒店,小店仅10平方米,据说小店一天能卖米酒300多碗,耗掉鲜蛋10多斤,这还不包括可打包封口的豆浆,和

微波炉内鲜热的牛奶。

  万氏米酒都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传统的发酵剂,喝起来,醇香甜润而不酸涩。特别是这里用来泡米酒的蛋,全是个小味正的土鸡蛋,当场叩破鸡蛋,冲成蛋花米酒,黄白相同,甜润可口,或再吃个“欢喜蛇”(芝麻糯米圆球),其感觉也另有一番奇妙的滋味。

  这里米酒冲蛋,只要一元钱一碗,用万氏夫妇的话来说,真是薄利多销、好吃不贵!

  三鲜豆皮

  豆皮也是武汉人“过早”的另一种主要食品。早年间老武汉们逢年过节时用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皮,包上糯米、肉丁,油煎后作为节日佳肴,现在早已成为寻常早点。户部巷的三鲜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其馅中可是有真正的三鲜:鲜肉、鲜蛋、鲜虾。让你闻了就想吃,吃了还想吃。终于把煎制精细、油光闪亮的豆皮吃到口了,爽口、肉软,油重而不腻。真是馅心鲜香,满口油光啊!(吃的)

  陈家的牛肉面

  这家店也算是世家,从上一辈开始就经营牛肉粉,几十年的应验、几十年屹立不倒足以说明这粉的口味错不了!价格大概是4元左右,一大碗,热气腾腾的。刚吃到嘴里,你会觉得这面很一般,不过是多了一阵辣香,但越吃越感觉这个辣呀,从嘴到肚子都热乎乎的。可并没觉得很刺激我们的嗓子和胃,而是觉得一股暖流,象在练“九阳神功”似的,哎呀……想起来就谗!

  谢式面窝

  面窝更是武汉人“过早”常用品之一。它是一种以米粉为原料,加上葱花和面窝。据说为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制。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喜爱。

  解放初期谢式家族就开始卖面窝了,听老板说那时一个糍巴面窝几乎半斤重,才卖五分钱,一个搬运工人,吃上两个这种面窝只需花一角钱;就可撑到12点吃午饭。

  谢式面窝的用料是很讲究的,选用上好大米为主要原料,配上糯米、黄豆、芝麻、五香、味粉、葱、姜;谢式炸出的面窝,色泽黄亮,香酥并重,诱人食欲。

  户部巷的油条

  油条,其实是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传统食品,但这里的油条与众不同,其独到特点是色泽赤金黄,30余厘米长,立起不弯,松酥泡脆,爽口喷香。如再将油条折断成三到四节,从锅中取出蒸熟的糯米摊到板布上搞平,撒上少许芝麻及白糖,再将折断的油条放到糯米上用力卷,内有油条外包糯米团,再撒点白糖,要上一碗清米酒或牛奶、豆浆,吃起来十分惬意,别有一番情意!

  无名包子

  无名的酱肉包子给我最深的印象,其一大,其二香。吃到口中,馅肉透着香味。这里的包子皮发面精道、细腻,与馅结合紧密,真正是一层皮一层馅。馅料也是精选的原料,就独门制作“鱼香肉丝包”而言,将菜味的咸鲜与皮儿的清淡完美的结合起来。每天购买包子的人是络绎不绝。口味有鱼香肉丝、牛肉、鲜肉、豆沙等等,价格最高一块五、最低五毛。

  最后,强烈推荐边吃包子边喝这的赤豆汤,汤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原料构成,经火熬制,色泽红润鲜艳,花香豆糯米灿,味道甜美不腻,干稀适当。

  石婆婆的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中特别喜爱的大众化食品,它便宜实惠,花上1块钱,就可以舒舒服服填饱肚子。据说,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人,在关帝庙一带卖凉粉和汤面。有一天,天很热,面没卖完,李包怕面发馊普变质,就把剩下的面条煮熟捞起来摊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壶,油泼在了面条上,李包索性把麻油拌合在面条里,然后将面条扇凉。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了麻油的熟面条在开水里烫几下,滤去水,放在碗里,加上葱花等佐料后,立刻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李包卖的是什么面,李包顺口说“热干面”。此后热干面便渐渐成为武汉人“过早”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听说,武汉的热干面还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呢!

  在吃多了街头巷尾越来越粗制滥造的水货热干面之后,我强烈推荐你一定要亲自尝尝石婆婆的热干面,其面让人在吃的过程中大快朵颐,而且让人吃过之后甚感欣慰:传统的武汉热干面真是好吃。掸的面软绵爽口中透出一股嚼劲,既不沾牙也不夹生坚硬,用筷子挑面,芝麻酱滑爽而不缠,香气扑鼻。这种好吃不是用爽、酷和矫情的“哇塞”所能惊叹形容的,而真是应了市民中流传的那句老话“热干面,吃不厌”。

  听说,石婆婆本名叫宋致珍,今年88岁,是户部巷最早经营早点的个体户之一,做热干面已近20年。如今,年迈的她早已退居了“二线”,前店的生意全由女儿媳妇经营,只是用小麻油调制的芝麻酱这一道工序,仍由她亲手操作。

  后记 

  闻着浓厚的芝麻香,我突然觉得热干面在武汉人眼中如同这户部巷,上不了大台面心里又不氏争气的放不下,其实放不下的还有热干面里踏实的生活味道。工友吃完面推车走了,白领避开油烟打包离去了,同是一碗热干面,就热腾腾香喷喷的给这样或那样的武汉的一天开了个头儿。开汉人对自己小创造、精心心保存的生活方式是非常迷恋的,都又并不自觉。

  户部巷里的人大概也没有什么怀旧的概念,这手上的营生是祖上传下来的,就一味的做下去,如同卖面窝的老婆婆,笑呵呵的,帮别人过早,就是自己最乐得过的生活……

  在这便宜的美味里还混和着武汉人对它们产生的真正的血缘感情。烧梅、汤包、牛肉粉,香气迷离着,油光闪动着,该怎么形容武汉丰富的“过早”呢?或者只有用“生活”才能定义这巷子里别样的面孔吧,古巷、小街、名吃、男人女子,户部巷该是老武汉的一个缩影,点点滴滴都是贴近,是旅人的安全感,是不能模仿无法模仿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市井俗情,过早的人们潮水般退去了,户部巷也在一早的忙碌中伸伸懒腰,为又一个的早上

  养精蓄锐了。不杂也不素,没有它,你说你有多寂寞……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怀念幼时温馨的年夜饭 2004/01/16 10:06:56
如此吃情:姐夫的粉条情 2004/01/16 10:29:15
边煮边吃 天然日本汤豆腐 2004/01/16 10:38:12
最美丽最特殊的年夜饭 2004/01/16 10:12:47
圣诞夜 美味鲜香大河鱼 2004/01/16 09:58:34
年夜饭 一切尽在不言中 2004/01/16 09:51:39
天“长”地“久”味极鲜 2004/01/16 10:25:22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