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英食记过了腊八就是年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1月15日10:45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艾英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吃好吃的,放鞭炮串亲戚得压岁钱。一进农历腊月,杀猪的宰羊的,家家户户洗的涮的,买年画买鞭炮的,置办年货的,把过年的气氛渲染浓烈无比,也把我们盼年的心情拉扯得一天紧似一天。这时候妈妈就给我们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买豆腐,二十六买斤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于是我们就又盼着腊八早一天到来。 腊八这一天,我们可以吃到腊八粥。那时候,南北物资很少流通,故北方的米特别精贵,我们平时很少吃到大米。腊八粥里大米是唱主角的,这就让我们兴奋不已,何况里面还放有栗子红枣花生红小豆之类呢。等香喷喷的腊八粥端上桌的时候,妈妈还拿出她坐月子时候吃的红糖,给我们每人碗里放上一勺。那红糖开始还是一块一块一粒一粒的,不久就被滚烫的粥软化,变得柔弱无骨,很快就被腊八粥俘获,化作一块通红透明的盖头,自己嫁自己,做了腊八粥的新娘。我们吃了一碗又一碗,往往吃得腰都弯不下去了,还不想住嘴。 在农村,腊八粥要供佛供祖先,但那是大人们的事。而供树神却都交给了孩子们。大一点的孩子拿一把砍刀,在枣树桃树杏树上砍一个个小口,小一点的孩子用勺,小心地一口一口地给树喂粥。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北国的寒风呼啸,碗里的粥很快就有了冰碴,孩子们的小手小脸冻得通红,但他们仍虔诚地端着碗在果园里踯躅,真怕不小心落掉哪一棵树。 腊八那天在陕北的农村,孩子们还讲究挂串。大人们把枣子花生红薯干栗子炒豆等用红绳串起来,中间还用一节一节的谷草杆隔开。挂在孩子们的肩膀上,像现在的大红授带一样,戴在小孩子们的肩上分外威风。当然谁的枣大,谁的串长,谁就是大家仰慕的对象。当然这些比起大家分食枣串来,很快就不在话下了。只有到了嘴里的东西得到大家认可的,才是最棒的,大家会说,你妈妈真好,你真有福气等等。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为了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要贿赂灶王爷,给灶王爷吃糖瓜吃灶饼。糖瓜是一种做成核桃般大小的麦芽糖。吃到嘴里不如蔗糖或甜菜糖那样甜得热烈快捷,麦芽糖的甜是绵绵的淡淡的,仔细咀嚼有股麦芽糖特有的香味。但做不好会粘牙,火大了还会有糊味。这一天在河南多吃麻糖。那是将麦芽糖做成比指头粗一些的扁圆柱体,外头沾上芝麻,吃起来酥酥脆脆香香的。但有的芝麻没有炒熟,或沙子没有拣净,吃到嘴里就打了折扣。 相比之下,我最爱吃妈妈做的祭灶饼。饼的面是发面,里面放有花椒粉和盐,放到锅里之前,妈妈在饼面上抹一些糖水,撒上一层芝麻。妈妈说,这样芝麻粘得牢。饼出锅后,妈妈先给我们孩子们每人分一个。分到了烧饼的我们就都不再围着妈妈转了,争先恐后跑到场院里玉米秸垛下面。别家的孩子们也陆续赶来了,我们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慢慢掰着烧饼往嘴里送,还忘不了唧唧喳喳争着说着我们的开心事。烧饼的皮焦黄酥脆,还有淡淡的甜味和芝麻的醇香。烧饼的瓤松软洁白,一掰开便有一股白气夹杂着花椒面的香味冒出来,萦绕在我们周围,然后在清冷的场院里慢慢氤氲开来,好似灶王爷真的上天了一样,我们便产生了某种敬畏之情,说话的声音也降了八度。 日子像流水,扫房,买豆腐,买肉,宰鸡,发面,蒸馒头,转眼就到了除夕,包饺子做年夜饭是北方迎新年最隆重的仪式,而吃饺子吃年夜饭则是小孩子们一年的期盼。妈妈总是说,吃了饺子就又长大一岁,于是我们就盼着长大,要长大就得过年,于是我们又盼着过年,一年又一年。那时的时光真让人留连。 到了正月干什么?还是吃啊,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对半转,初五吃饺子称破五,接着就该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还有……,慢慢吃吧,还有整整12个月呢。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