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美味 先苦后甜的慈姑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2月19日10:59 新民晚报 |
《群芳谱》云:“至秋冬取食甚佳。”这是对慈姑而言,深秋初冬正是它上市季节,此时吃的是时鲜货,当然“甚佳”。 《花镜》谓:“至冬煮食,清香,但味微苦,不及凫茨(荸荠)。”荸荠味略甜,慈姑味略苦,风味相异,特色不同。慈姑的可贵也正在于略苦。沈从文认为,与土豆比,它的“格”高,恐怕得归功于一点儿苦味。《瓜蔬疏》说:“秋冬取根食,味亚于香芋。”这是个人所好,爱芋者如是说,而爱慈姑者会说:“香芋味亚于慈姑。”芋艿糯,这点慈姑不及,但慈姑酥,却又是芋艿不及。 作为沈从文的高足,高邮人汪曾祺寓居北京常会思念故乡的咸菜慈姑汤,其实他幼时对此并无好感——“那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闹大水,慈姑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菰,而且是不去茨菰的嘴子的,真难吃。”孩子们对带有苦味之食多半不感兴趣,这是情理之中,可是随着年龄增长,会对微苦之食渐渐辨出个中奥妙。难怪江南有款“炒慈姑梗”(梗即慈姑嘴子,北方人称慈姑为“带尾巴的面疙瘩”,于是又成了“尾巴”,其正式名称应为顶芽),用的全是顶芽,剥去外皮,爆过,加盐与糖,泼水少许,炒几下即起。此菜所需慈姑较多,可以款待稀客。上海主妇多爱把它切片,炒肉片,或切块与肉红烧,堪与栗子烧肉媲美。我尤喜吃那微苦之顶芽,它不同于慈姑块的酥软,有点耐嚼的韧性。 不怕烦的不妨做“慈姑饼”:皮须煮熟后剥去,捣烂,投入切细的熟酱肉及开洋,搅匀,用匙舀出,煎黄,以此待客,客人不明其为何物,不失为有悬念的佳肴。广东的“生煎慈姑饼”,所搀的配料为腊肉末与开洋,腊肉若以鸡肉粒代之,也行,我们可以仿制。 “油氽慈姑片”为休闲零食,亦可让酒客垂涎。记得以往淮海路一食品店供应过,还排队求购。它与美国薯片相比,一点也不逊色。何不亮出牌子,冠名“中华慈姑片”,加以包装,打向域外。 慈姑煮熟,蘸糖,是为茶点;煮后略干,蘸盐,则为佐酒菜。(文/白忠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