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买不得 > 正文

合成添加剂的危险性

http://life.sina.com.cn 2005年09月08日15:38 世界知识出版社

  食品本来应该是任何人都可以放心食用的东西,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找不到让人完全放心的食物。蔬菜、水果上担心残留有农药;猪肉、鸡肉、牛肉以及养殖的水产品中可能含有抗生素类物质或荷尔蒙添加剂;在加工食品和饮料中更是百分之百含有添加剂。

  我曾列举过“山崎制栗子馒头”、“橙汁”、“日清王酱油”、“7-11连锁店饭团”、“阳光鸡尾酒”、“可口可乐”等19种商品,介绍了这些食品、饮料中一般含有的化学物质,探讨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

  食品卫生法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在食品的制作、加工过程中,或者为了保存食品而添加、混合、溶解的物质。”(第二条)由此可以明确地将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区别开来。

  本来,非食品是不应该与食品混同在一起的。在食品卫生法第六条中有这样的规定:不允许贩卖、制造、进口、加工、使用、储藏、陈列用作食品添加剂的化学制品以及含有这些化学制品的食品。但是,在此条中还有例外规定,那就是在“对人体无害以及厚生省在听取食品卫生调查委员会意见报告后,表示认可的条件下”,可以在食品中使用添加剂。可见,我们应尽可能不使用食品添加剂。但是实际上许多企业以厚生省许可为由随意使用添加剂。

  目前,厚生省认定352种化学合成物质为“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被允许在食品中使用。可以把它们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1.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化学合成物质。

  2.模仿自然界存在的物质进行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第1类中包括防止霉变的OPP(正苯基酚)、TBZ(溶剂用戊醇混合物)、红色二号、黄色四号等焦油色素、防止酸化的BHA(丁基羟基苯甲醚)等。由于这些化学物质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所以人食用后很难消化,有些就会积留在人体内。因此,会影响到人体细胞及遗传因子等,导致癌变、畸形、慢性中毒、生育障碍等的发病率也很高。并且,有些物质还可能转化成为环境荷尔蒙。在合成添加剂中,危险性较高的有防霉变剂、染色剂(焦油色素)、保鲜剂、除菌剂、漂白剂、防酸化剂、甜味剂等,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属于上面所说的第1类的化学物质。

  ①防霉变剂:防止柑桔、香蕉等水果发霉腐烂变质。1991年发现有问题的有联苯,接着又发现了OPP(正苯基酚)、TBZ(丁基羟基苯甲醚),1992年抑霉唑(IMAZARIL)也被揭露。

  ②保鲜剂:抑制细菌、酶等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腐烂变质。鱼、肉制品、

咸菜等里面使用的山梨酸、山梨酸钠,清凉饮料、鱼子酱中使用的安息香酸、安息香酸钠,果汁酱油中使用的安息香酸脂类等等是这类化学剂的代表。

  ③漂白剂:用来漂白蔬菜、水果、加工食品的原料等。包括亚硫酸钠、二酸化硫等亚硫酸类物质,以及亚盐酸钠、过酸化水等,这些物质都带有毒性。

  ④保鲜剂:防止鱼、肉、蛋等变黑、腐烂的化学剂。包括火腿中经常使用的亚硝酸钠,肉类、鲸肉中使用的硝酸钾、硝酸钠,以及蔬菜、腌菜中使用的硫酸铁等。

  ⑤染色剂:为了使食品看上去新鲜美观,用来给食品染色的化学剂。这种合成染色剂大多使用的是焦油色素,特别常用的有红色一、二号,黄色四号等。另外,β胡萝卜素、水溶性酸钙也经常使用。

  ⑥防酸化剂:防止食品酸化变质、变味、变色的化学剂。包括BHT(丁基羟基)和BHA(丁基羟基苯甲醚)、维生素E、维生素C等。最近,安全性相对较高的维生素E和C被广泛使用。

  ⑦甜味剂:用来给食品增加甜味。主要包括糖精、糖精钠、山梨糖醇等。1983年,阿斯巴特也被允许使用。

  上文中的第2类添加剂还可以按照“食品中天然含有的物质”与“食品中不含有的物质”这两种标准再分成两类。其中“天然含有的物质”包括维生素C、柠檬酸、

苹果酸等,这些一般都可以从食品中直接提取,安全性较高。只要不是一次性大量摄取,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比如酸味剂、调味料、营养剂、PH调节剂等。而“食品中不含有的物质”像明矾等由于也是天然物质,所以比第1类的人工合成物质的安全性要高,但相对于“食品中天然含有的物质”来说,危险性就高一些了。

  第1类中危险性较高的添加剂都应该从市场中排除出去。而前面讲到的①—⑦种食品添加剂在市场上销售的过程中,也应该标明具体名称和使用方法。比如山梨酸用于保鲜剂时就应该在食品包装上注明“保鲜剂(山梨酸)”、红色二号用于染色剂时,就应该注明“染色剂(红2)”。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食品中含有的添加剂的成分,会尽量不去购买这些对人体有害的食品,久而久之,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被淘汰出市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买不得专题
 相关链接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