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六、药物不良反应的历史回顾 |
---|
http://life.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6:19 新浪生活 |
距今2500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认识到服用药物后会使人产生难受的症状。公元1世纪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提出了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的概念。但是,人类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与疾病的抗争中一点一滴摸索积累起来的,它包含着无数人艰辛劳动和更多人的亲身尝试所造成的沉痛教训,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对其漫长发展的历史,无法全面追忆,现仅对近几十年来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事件作一简单的回顾。 (1)上市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被迫撤销使用的药物:1937年,美国一公司应用二甘露醇制备磺胺制剂,磺胺二甘露醇制剂刚上市2个月,就有了358人中毒,其中107人死亡,所以该药很快就被淘汰了。 1956年德国上市了一种新药沙利度胺(反应停),可消除孕妇常有的呕吐、恶心、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妊娠反应,十分畅销。但是到了1962年,仅在德国就出生了8816例畸形儿——海豹肩胎儿,在日本也出现了1002例,到1963年止,全世界已出生11000多例。很快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立即停用了此药,9个月之后,再无海豹肩胎儿出生。1991年7月,美国上市的抗感染药替马沙星,可致溶血型贫血、肾功能损害、肝中毒、低血糖(替马沙星综合征),相隔3个月,即从市场撤出。 长效和强效的第3代钙拮抗剂米贝拉地尔,上市后不到1年,便被发现有致命性的扰乱心律作用,也被市场逐出。芬氟拉明和右芬氟拉明,已分别在临床用了35年和12年,可使人增加饱感而用于治疗肥胖症,但后来发现二者有增加心脏瓣膜病发生率的作用。于1997年9月起,此两种药先后被美国、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停用,1998年在全世界停用。 1999年,Janssen公司自愿在全球撤销特非那丁和阿斯咪唑的销售,因为在患者处于低血钾、肝脏代偿功能不全,同时服用肝细胞色素CYP3A4抑制剂(如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醋酸竹桃素、克拉霉素、环丙沙星、西米替丁等)的情况下,使用该二药可能抑制心脏钾离子慢通道,有引起尖端扭转型恶性心动过速或Q-T间期延长的危险。 西沙比利是促胃肠道动力药,但其不良反应有胃、食管或腹部痉挛、肠鸣、腹泻、腹痛,偶见头晕、头痛、肝脏转氨酶上升、瘙痒或皮疹等过敏反应,也有报道引起惊厥性癫痫、锥体外系反应以及尿频、冷汗等,特别是高敏者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或尖端扭转型恶性心动过速。已怀疑其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因而被不少国家撤销。 曲格列酮与环格列酮、罗格列酮同属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减少肝血糖的产生,改善胰岛素介导的周围糖清除作用,但发现有91例用该药后发生肝功衰竭者有因果关系而不能使用。 阿洛司琼为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2000年2月被批准用于肠易激综合征(IBS),至该年11月就有70例严重不良反应,其中有49例缺血性结肠炎,21例严重便秘(极重者出现肠梗阻、肠破裂),并有3例死亡病例,因此被撤销在全球使用。溴芬酸钠为镇痛剂,但因被疑68例服后死亡和7例肝功衰竭而被撤销。 西立伐他汀能抑制体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产生,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纯合子和(或)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及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均有较好的效果。但发现单独应用或与吉非罗齐合用可干扰肝细胞色素酶同工酶,引起致死性横纹肌溶解,已有30多死亡病例,故2001年8月5日被撤销。 (2)临床应用中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被警告使用的药物: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还有不少药物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尚未被撤销而被警告的处方药,也应引起人们注意。培氟沙星可致跟腱炎,半数患者为双侧发生,如联合应用皮质激素则危险更大,严重者可引起跟腱断裂。 有报道其同类药物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也有引起跟腱炎者。还有许多药物也报告有不良反应,如奈韦拉平引起肝脏毒性和皮肤过敏;阿波卡韦引起致死性过敏反应;扎那米韦严重抑制呼吸并引起支气管痉挛;噻氯匹定致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及皮肤反应;伊贝沙坦致胆汁淤积;奥利司地导致高血压;罗匹尼罗使人突然入睡;替考拉宁偶致“红人综合征”;阿昔单抗激发“伪血小板减少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