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赣州之狗牯脑茶 |
---|
http://lif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17:03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茶如果 历史上很多名城,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而相对没落了。 如襄樊,如归绥(现在的呼和浩特)如本文要说的赣州。 粤汉铁路未修通前,赣州是由京城---北京、开封、西安,通向广东的最重要通道,且不说是唯一通道。除了大庾岭一带,这是一条有舟楫之利的路线。 古代多少迁客骚人经过赣州、经过大庾(今称大余)弃舟徒步过岭,在梅岭(大庾岭)上写下动人的诗篇。极少数有幸者又循这条路线回归中原。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宋的苏轼。 五年前我沿着苏轼北归的路线来到赣州。从广东的韶关乘一辆公路大客车出发,本来想在南岭(大庾岭)南麓弃车徒步过梅关。可惜天公不做美,刚至岭前就开始下雨,只好放弃徒步计划,留待来日。 车至大余,我们被“卖猪仔”转至一辆破面包车上,挤到后排,本来想在大余停留,去梅关。心情极愤懑匆匆北上。 没想到更恶劣的命运等着我和去赣州的乘客,大概是在南雄,天已全黑,下起了大雨。我们再一次被“卖”,这次的车更破,到处漏雨,并且不时在车的钢架上漏电打出火花。车内无灯一片漆黑。车出南雄城不远停下,上来三四个年轻人。从韶关出发一直和我在一起的只有除我以外的三名乘客。其中一位是台湾老者有七十岁以上。由一位五十岁以上的大陆女同胞和一位三十余岁的男青年陪同。这位女同胞好像是老者的亲属,而那位男青年显然是出于公务或商务。他们带有两个大旅行箱,而我只是一个小背包而已。 那位女同胞和我说悄悄话,怀疑是打劫的上车了。我心里想的是“凭天由命”,嘴上说:“不会吧”。 车终于到赣州,停在一宾馆门前,暴雨如注,奇怪的是三人不肯下车,还拉着我。我说一声赶快下吧,就跳入雨中。 这位台湾老人的命运如何我不得知,也不是我应该管和管得了的事。但是我知道这位老人回到台湾后,能说大陆的好话吗? 翌日晨,雨虽停,但天未晴 苏轼两过赣州留下大量诗篇,在赣州留下纪念他的景点大概是八境台。 说到赣州,值得说一说的是宋代的另一造诣极高的词人辛弃疾。 要说词的艺术高度和被引用的频度,辛,都可直迫“苏”后。 我第一次上网发文章,就引用过“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删处”这首辛词。 我看辛词中最有情调的要数 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我对诗词的感觉和对音乐一样。 我不懂,我只被感动。都说李商隐被我们喜爱的很多诗----如“身无彩霞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写政治的,如果一开始别人就明明白白的讲给我听,可能我就不会喜欢了。 诗,就是喜怒哀乐、爱和恨。 辛此词里的“行人”,据考据说是被金兵追赶的难民。可能包括诸位“客家人”的祖先吧? 诸位被感动就有因,而我? 在赣州我要游览的第一景点就是郁孤台。 大雨又开始。我租了一辆出租车,说好带我在赣州的景点转一下。 待我到达去郁孤台入口的一个不足两米宽的小巷时,暴雨在小巷两旁的屋檐上挂出两片水幕。石板路上成了小溪。司机很好,借给我一领骑自行车用的套头雨帔。紫色的。管他好笑不好笑没人看我。冲进雨里,在两片水幕中走到郁孤台的大门口。 如果没有苏、辛讴歌,这郁孤台在中国众多景点中实在是会默默无闻。 暴雨中我独自一人,在辛弃疾塑像前的亭内,望着北流而去的章江流水,心潮如暴雨、如章江水。国难临头,生灵遭涂炭,中国的百姓不断的遭受这种苦难,异族侵入,改朝换代,这就是历史的前进吗? 关于辛弃疾,解放后,不!历史上一直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不仅是他作为词人,还有他作为一名爱国将领。 文革前我对他很欣赏,购有他的“稼轩词”。文革中所有的此类书都散失一空。 文革一结束,买了一本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选”。 1998年在此树的扉页上写了我的感慨,现在把他扫描下来附上,可以看出我对事物看法的变化。 一句话,我拿他是与苏轼进行比较。以爱国的名义翻云覆雨,屠杀无辜。是爱国还是为“功名”。 作为景观,有价值有特点的是郁孤台稍北的八境台。 这里是章江与贡水汇流形成赣江的三江口的最尖部。赣:“章”与“贡”合在一起。 在三层的亭上,暴雨倾盆三江滔滔。我怀念苏轼。这里有他的题诗碑刻,惜乎!因为雨我拍的照片一片模糊。否则我可以贴上来。 苏轼的诗也是咏郁孤台,却在八境台,作为景色、作为三江河流处,八境台都胜于郁孤台,为何他们都咏郁孤台而非八境台? 暴雨中逃回出租车,奔流的积水没过脚踝。 车出城,载我去市郊的通天岩。又引出一位当代风云人物蒋经国。 且待下回。 本文及图片属新浪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