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健康专题 > 正文

四类药改变我们的生活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8月19日13:54 新浪生活

  进入21世纪,全世界人均寿命达到了66岁。在欧洲的安道尔,人均寿命甚至超过了83岁。然而1350年前,欧洲人平均寿命只有30岁。我们之所以能比古人活得更长,首先要归功于近代医药学的伟大成就。自18世纪以来,一系列“新药”先后问世,极大地改变了医学的面貌。其中有些药物影响深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堪称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疫苗:征服瘟疫

  包括伤寒、天花、鼠疫和霍乱在内的各种烈性传染病,曾是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仅1350-1400年间席卷欧洲的鼠疫,就使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减少了10岁。每当瘟疫袭来,除了隔离病人,医生往往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阻止疾病的蔓延。直到18世纪天花疫苗问世后,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对抗烈性传染病的有力武器。

  

天花曾经流行于全球,患者病死率高达25%。仅在18世纪,欧洲就有1.5亿人死于天花。更糟糕的是,侥幸生还的病人,脸上常常留下累累的疤痕。在中世纪的欧洲,平均每5人就有一位是“麻脸”。

  在我国历史上,天花也是流行病。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提出:从天花患者的疱疹中抽出脓汁,敷在健康人的皮肤上,就能预防天花。我国学者将这种方法称为“人痘”。后来人痘传到欧洲,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加上接种死亡率高达2%,因此未能推广。

  18世纪末叶,英国乡村医生爱德华·詹纳注意到,牛也可以患上与天花类似的疾病,挤奶女工接触“病牛”后,会长出疱疹,即“牛痘”。但是,得过牛痘的人不会传染上天花,而且牛痘的症状也比天花轻得多:病人不会死亡,痊愈后不留疤痕。詹纳意识到,如果让正常人感染牛痘,就可以预防天花了。1796年初夏,他从一名挤牛奶女工手背上的牛痘里,抽取了少量脓汁,然后接种在一名儿童的身上,结果获得了成功。1798年,詹纳的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面世,牛痘疫苗也迅速传播开来。

  遗憾的是,受认识水平限制,当时的医学界并不能了解牛痘疫苗的科学道理,也没有进一步开发出其他的疫苗。直到19世纪末,随着免疫学逐渐发展成熟,一系列疫苗相继问世:188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了狂犬病疫苗;1921年,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问世;1955年,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制成功;1982年,我国制成了乙肝疫苗。疫苗为健康人构筑起针对传染病的“免疫屏障”,人类的寿命因此大大延长。

  抗生素:让每个人多活10年

  进入20世纪,几乎与疫苗研发热潮同步,各种抗菌药物陆续亮相。1928年,青霉素问世,堪称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那年9月15日,英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结束了为期两周的休假,返回实验室,发现出门前忘记收拾好的一只培养皿已经“发霉”了--这只培养皿原本用来培养葡萄球菌。弗莱明没有把培养皿扔掉,在仔细观察后,他发现:在“霉斑”周围,葡萄球菌无法生长。经过反复研究,弗莱明认定霉菌能分泌杀死细菌的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1940年,青霉素用于临床,收到了“神奇”的效果--可以治疗猩红热、梅毒、白喉、脑膜炎、淋病等多种传染病。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生素就此开始显示出强大的抗菌效果。到了1945年,链霉素问世,肺结核从此不再是“不治之症”。此后,红霉素、四环素相继投产……

  抗生素的问世,使人类在与病菌的斗争中暂时占据了“上风”。据估计,人类平均寿命因此延长了10年。

  麻醉药:现代外科的基础

  我们一生中总会接触到抗生素和疫苗。有些药物,也许我们一辈子都用不上,但它们对于现代医学却是不可或缺的。麻醉药就是其中的代表。在19世纪,西方有人用植物性麻醉药(如曼陀罗花、鸦片等)进行手术麻醉,效果很差。为了让病人不疼,个别医生甚至会躲在门后,待病人走进诊室,就用木棒将其击昏,然后再施行手术。由于手术中病人常常“痛不欲生”,因此“速战速决”成了当时手术的“最高境界”。据说,俄国医生皮罗果夫可以在3分钟内施行“截肢”,而英国有位外科医生,曾因手术一味求快,切断了助手的手指。

  1846年10月16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牙医威廉·莫顿当众演示了乙醚麻醉。麻醉成功后,外科教授华伦为一名印刷工摘除了下颌肿瘤,病人在手术中没有感到任何痛苦。11月18日,美国《波士顿日报》报道了这一消息,莫顿因此声名鹊起,被视为外科麻醉的发明者。此后,氯仿等麻醉药先后走进手术室,各种高难度的手术也相继出现,外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可以想像,如果没有麻醉药,外科手术仍将只是一场“时间竞赛”,心脏搭桥、器官移植等复杂手术自然也无从谈起。假使没有麻醉药,就不会有现代外科学。

  避孕药:服药女性逾千万

  上述3类药物都用于患者。口服避孕药虽然用于健康人,却同样重要。

  二战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科学界开始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格里高利·平克斯和美籍华人科学家张明觉在实验中发现,孕激素能抑制排卵。到了1956年,平克斯指出,孕激素--异炔诺酮可用于避孕。1960年,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口服避孕药用于临床。在西方,口服避孕药如今已成为最常见的一种避孕手段。据统计,服用避孕药的美国女性超过1100万。而上世纪90年代,在某些欧盟国家,服药者占育龄女性总数的30%-60%,在德国,该比例甚至达到了58%。

  口服避孕药问世后也曾引起“诟病”,有人谴责它为上世纪60年代的“性解放”现象“推波助澜”。无论这样的指责是否言之成理,毫无疑问的是,口服避孕药确实已对现代生活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新药问世的速度越来越快,药物研发过程与研发思路也呈现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将来的药物会是什么样呢?

  首先,药物会在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医药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在西方社会,医疗开支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美国这一比例更高达15%。另一方面,药物对生活的影响早已不仅是“治病救人”这么简单。目前在美国,有调整时差的药物,有帮人戒酒的药物,有增高的药物,有美容的药物,即使健康人也会与药物打交道。

  其次,药物的科技含量正变得越来越高,近年来问世的很多药物,研发思路与传统药物截然不同,很多药物是通过生物技术生产出来的。这至少会给患者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药效会更加强大;另一方面,由于研发投入巨大、工艺复杂,药费自然不菲。

  第三,随着大众疾病种类,即“疾病谱”的改变,药厂研发药物的重点也会“相机而动”。在欧美国家,除了

艾滋病,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正逐渐下降,导致抗生素的“用武之地”也日渐缩小,因此,许多药厂不再对研制抗生素感兴趣。相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
糖尿病
和肿瘤现已成为常见病,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上述疾病的药物,例如降脂药、降糖药、化疗药,仍将是研发的重点。

  最后,传统药物目前也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西方,“自然疗法”受到大众推崇;在我国,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传统医药资源,已是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健康专题专题
 相关链接
教育部要求确保幼儿健康安全 2004/08/19 10:50:00
教育部急令加强幼儿园安全 定期排查教职工健康 2004/08/19 10:07:00
健康和谐:我国白领女性首要追求 2004/08/19 10:00:00
关注压力与健康:专家告诫过重压力“吞噬”健康 2004/08/19 09:44:41
关注压力与健康:减压五原则 先要解开心结 2004/08/19 09:42:42
进游泳池不要健康证? 2004/08/19 07:07:00
动用立法权保市民健康 2004/08/19 07:06:00
应给“雇凶官员”做心理健康体检 2004/08/19 00:13:00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