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由盛至衰的转折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8月13日16:21 景德镇在线 |
景德镇制瓷业经过自汉以来160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进入清代,瓷器的生产工艺和产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极盛时期。 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中国瓷都的地位。明代以来的所有瓷器的品种和样式得到全面继承。甚至连久已失传的宋代五大名窑的工艺也被发掘出来,再现于世。清代瓷器胎质坚致细腻,釉光绚丽,镂雕精工。瓷器品种较明代更为繁多,装饰手法、艺术效果也超过明代。清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各种彩绘瓷和色釉瓷的生产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御器厂还推出了一项又一项使海内外为之倾倒的艺术佳制。 著名的珐琅彩就是在康熙时期,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在装饰手法上,接受了欧洲装饰技巧的某些影响创制的。珐琅彩瓷器的制作异常精良,它先从景德镇御窑烧制的白瓷中,挑选质量最好的送到皇宫造办处,由御用画师,或聘请欧洲画师,用油画技法作画,然后再次入窑焙烧,艺术效果极佳。清代白瓷的高度成就和西洋绘画艺术的成功结合,使得珐琅彩瓷器格外精湛,表现了景德镇制瓷工匠高超艺术技巧。由于珐琅彩瓷器是为满足宫廷需要而特制的优质瓷,成本高,产量低,从问世之日就是皇室专用的"内廷秘玩",未在民间普及,所以历来被视若拱壁。 在雍正时期,景德镇的瓷工们又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参照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创制出一种新的釉上彩--粉彩。粉彩是釉上彩的一种。粉彩时先在白瓷釉面上勾成图样,再填上一层"玻璃白",然后用彩料描绘洗染,入彩炉烘烧而成。由于它色彩丰富、淡雅柔丽,又有软彩之称。因雍正粉彩以淡雅柔丽名重一时,粉彩瓷逐渐为世人喜爱,后发展成景德镇彩瓷生产的主流,西方人誉之为"玫瑰族瓷器"。 在清代200多年的时间里,颜色釉瓷器有许多新创造和发明,五光十色,变化万千,如郎窑红、美人醉等。 清代红釉瓷器很多,最著名的是康熙时期的郎窑红。郎窑红是在宣德祭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郎窑红里外皆施凝厚滋润的釉层,高温焙烧后,釉层开片,玻璃质釉的颜色浓艳欲滴,红如宝石,光可鉴人,是景德镇颜色釉瓷器制造的突出成就。 象生瓷从雍正时开始,乾隆时成绩卓著。如仿古铜器、漆器、木器等,形象逼真,质感很强;还有瓷制的昆虫、鸡、鸭、螃蟹、花生等制作精巧,栩栩如生。这时景德镇制瓷工艺高度发展的又一个表现。 景德镇瓷器在清代的登峰造极,与当时景德镇窑的出现应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决定瓷器品质的是原料和窑炉烧成技术。 历史上,景德镇出现过许多优秀的窑炉,如龙窑、马蹄窑、葫芦窑等。到了清代,景德镇的窑工们综合龙窑、葫芦窑等窑炉的优点,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结合当地燃料--松柴的特性而创建的,因是景德镇地区所特有的窑炉型式,所以又称镇窑。镇窑外型如半个鸭蛋覆于地面,也称蛋形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景德镇人还把它称为柴窑。 镇窑在构造、砌筑技术及装烧工艺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即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我们也不得不为它的巧妙所折服。烧窑时,窑内的最高温度可达1300多度。窑内形成的递次温差,使一个窑内就可以同时烧成不同温度要求的40多个品种的瓷器。更让我们为之叫绝的是,砌窑所用的材料却不是耐火材料,而是普通的粘土。镇窑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窑炉的典范之作,在中国和世界陶瓷窑炉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是景德镇对中国和世界陶瓷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个极其伟大的贡献。 景德镇瓷器辉煌的历史是以一个一个的皇帝为坐标的。那些精美的官窑瓷器置有皇帝的年号。我们能够清晰地辩识出每一个皇帝对瓷器的个人趣味,却无从听到那些能工巧匠艰辛创造的故事。所幸的是,历史还是记住了几个为景德镇瓷业发展作出了贡献的督陶官。清王朝依然承袭明代旧制,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委派督陶官。在这些督陶官中郎延极、年希尧、唐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督烧的御窑被称作为郎窑、年窑和唐窑。 唐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他废除了过去官窑对原料的压价强买及垄断收购的官商行为,对泥土釉料统统按民间实价采买。对在御器厂服役的工匠,都照本地窑户雇工的实价付酬。对散搭民窑烧成的御器,成色稍微差一点的,不仅不责罚,还照样付给工费和原料费,并另外增添酒肉以示体恤安慰。这样那些技艺高超的工匠都愿意为御器厂效力。唐英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管理御器厂,使雍正、乾隆年间的御器厂在总投入少于明代的情况下,生产出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高于明代的贡瓷,并且在 创新能力上也大大地前进了一步。由于唐英的杰出贡献,由他领导的御器厂被敬称为唐窑,他标志着陶瓷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作为一个从宫廷下来的官吏,唐英的敬业精神和虚心学习的态度尤其难能可贵。唐英主持御器厂工作期间,闭门谢客,刻苦钻研。长期和工匠们在一起,亲自设计绘制各种新的图案样式,及时总结官窑的各种工艺成就,并将它们著入于书,绘制于画,用文字和图象把陶瓷工匠们世代相传的经验记录下来,传之久远。唐英写下的《陶冶图说》,从理论上对瓷业生产技术进行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形象而详尽地介绍了陶瓷生产的全过程,是陶瓷艺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一部不朽的著作。 与明代不同,清王朝实施了官搭民烧制度,即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制品放入民窑中最好的窑位中搭烧。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民窑得到特许可以烧制官窑瓷器,使景德镇民窑局部性的突破官窑垄断的限制而得到较大发展,烧制精细瓷器的技术普遍有了提高,官民竟市的局面变得更为突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次大的制度性突破。官窑和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促进了整个瓷业的发展。清代瓷器能够"超过前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景德镇瓷器发展到乾隆时期,开始进入积大成的总结阶段。积极开拓的创造精神已经逐渐衰落,技术和工艺上的斗奇炫巧却愈演愈烈。瓷器成为皇帝装点盛世的摆设,其精神空间的萎缩,昭示着中国社会由盛入衰的转期。景德镇瓷业在达到它的顶峰后,开始被捆绑在它的王朝身上,就像西沉的太阳,向着命中注定的地方绚丽地迅速滑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