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感受别处的生活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13:32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卯时吧爷欢迎网友投稿 柳絮桃花,自在飞莺,恰恰马蹄,浅草闲人,去到江南赶上春; 关外飞雪,天高云远,银树寒霜,红炉沽酒,漠北塞外有豪情。 --在不同的地方,感受生活在别处的况味。 外滩 这一次我们住在位于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外白渡桥头的上海大厦,这是一座建于1934年的英式建筑,原名百老汇大厦,1951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为“上海大厦”,现为挂牌四星级涉外饭店。多年来,位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 建筑群中的百老汇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灰暗深黄色的外墙似乎能说明她的历史,作为十里洋场的见证者,她忠实地记录着上海滩的变迁、兴衰。 居住在这里更容易让人走进历史。 在某个早上,混杂在一群操各种语言的褐发碧眼的老外们中间,挥舞着刀*享受道地的西式早餐,间或与他们聊上几句,你或许以为就是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于是感觉良好起来,飘飘然起来,以为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米兰昆德拉讲“生活在别处”, 生活在别处是很具有诱惑力的,能够让人所谓“诗意地栖居”,但可贵的是生活在别处的你依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不只是一味为生活在别处的假象欺骗了眼睛,蒙蔽了思想。自以为是地浮上云端,而现实一旦拨开迷雾重现,重重坠落的痛苦极至到恐怕能令人痛不欲生。 从我居住的房间透过窗子望出去,浦江两岸的风情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飘扬着的白蓝红三色旗,下面就是俄罗斯领事馆,与上海大厦比邻而居。从外白渡桥向南看去,便是被人们誉为上海的窗口的外滩。 百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它北起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1.5公里。人们习惯把它比喻为一支美丽的五线谱。第一条是具有强烈西方城市色彩的建筑线;第二条是人海车流的马路线;第三条是花卉绿化的喷泉线,第四条是浦江两岸江堤线;第五条则是浦东的沿岸线。外滩的东侧是浩荡的黄浦江和漂亮的外滩新堤岸;西侧便是一群当年尽显"远东华尔街"风采,今天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建筑群,这一先后建于20世纪20-40年代的建筑群集各种建筑艺术风格于一体,虽然不是由同一位设计师设计,也非建告于同一年代,但它们的建筑基调基本上是统一的,整条建筑轮廊线的处理也是协调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条件的便利,我在居住的几天里,每天早晚都要几次来到外滩,感受这个城市的气息。 早上,走过建于1907年的外白渡桥,穿过上海最早的公园——黄浦公园,来到新辟筑的四面环水圆岛上,许多人在耸立起象征着人民英雄浩气长存的纪念塔前晨练,在这里,可以优哉游哉地领略大江东去,百舸争流的胜景;远眺对岸,风采焕然的浦东新区高楼林立,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电视塔双威并峙,展示着上海新篇章的辉煌。 夜晚,浦江两岸绚丽多姿的灯光和夜景吸引着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人,在新岸线宽敞的步行道上,人数明显比早上多许多,基本上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人们或驻足围拦前看滔滔东去的黄浦江水、穿梭于黄浦江上的巨轮和灯光轮廓中的摩天大厦,或聚会在矗立着陈毅元帅塑像的广场上吹拉弹奏、引吭高歌;恋人们成双入对窃窃私语,老外们瞪大了眼睛不想错过眼前的一切,老人们扭动着肢体用听不懂的沪语谈论家长里短,孩子们放飞风筝,那些飞翔在万国建筑博览群上的风筝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欢腾。 在历次经过外滩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天晚上从南京路散步回上海大厦的路上,路过和平饭店旁一家日本人开的“元绿回转寿司”店前,在幽暗的路灯和橱窗灯影下坐地乞讨的一对衣衫褴褛、发如柴草的母女。 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