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故事征文:江米甑糕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13:52 北京晚报 |
飞离西安的航班是上午十点的,我一觉醒来才想到几天来跑景点见缝插针,顾玩不顾吃,好几顿都是在旅行车上胡乱填食,西安一趟居然连关中美食都不曾沾唇,“不虚此行”又何以说得出口。吃向来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风味小吃!于是飞身下床,风风火火找吃的去!天刚大亮,空荡荡的公共汽车高速往来,我在宜人的晨风中穿大街走小巷,不一会儿就迎来了小吃一条街。坠入如此“美食长廊”,最想一味一味地品尝下去,大快朵颐!无奈心有航班倒计时,失去了宽松就影响了胃口,充其量只能认真地解决一两种。 东走走,西瞧瞧,最后把目光停在了最看不懂的“清真江米甑糕”和“麻花油茶”,“清真”二字不但亮在了招牌上,也体现在了卖糕老汉头上那顶白布帽的款式。不过此时此刻回族白布帽给我更多的是一种洁净的感觉,于是就先糕后茶。身为旅游大市的西安,薄膜袋“一夫当关”,成为快餐与小吃卫生服务的主帅。具体做法是把薄膜袋严实地套在碗的里外,汤粥也好,面食也罢,盛它一碗,待顾客吃完,薄膜袋连同残汤剩菜和木筷一次性处理之。而那口碗套上新的薄膜袋,又迎接新的顾客。这种做法有得有失,但在缺水的街区不乏为应急的中策。我就是在套着薄膜袋的小瓷碗里领略“江米甑糕”的风味。卖糕老汉操着一把小铲刀,从一个包着严实的大木桶里,挖出一坨冒着热气的软糯糕体,刮入碗内的,于是空气中便有了几丝淡淡的甜香。 连观察带品尝,我很快就判断出“江米甑糕”的三大构成:表层是枣泥,主体是糯米饭,但由于蒸得烂熟,饭粒几乎都化为糕状,另还有颗颗硕大的芸豆埋伏其间。我在心里戏称其为“三宝饭”,权当“八宝饭”精兵减政后的和盘托出。总体口感不错,甜而不腻,香软适宜,且经济实惠,称得上是中式快餐中一员精悍的老兵。难怪乎一同享用的不是背着书包的,就是夹着公文包的,相形之下,倒显得我这个无包之人有点单薄了。一小碗下肚就有了饱的感觉,只好对着还来不及下手的“麻花油茶”望而兴叹。 回家后查了《现代汉语词典》,略微吃惊地发现有关“江米”的标准词条居然有三:除了“江米”,还有“江米纸”、“江米酒”,可见广为人用,自己都一无所知。看来美食家并非单凭嘴巴吃出来的,还得“君子动口又动书”。“江米”,糯米也;“江米纸”即“糯米纸”;不过“江米酒”不是糯米酒,而是味道甘甜酒味幽香的“酒酿”,这可是另一款开胃的小吃。“甑”为“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上蒸食物。”而“甑子”释为“蒸米饭等的用具,略象木桶,有屉子而无底”;字里行间烟气氤氲,看了半天没看懂,同为炊具,却让人看不出“甑”与“甑子”的区别,大凡遇上此类事,《牛津英汉双解辞典》会画个小图令你一目了然的。不过反正想来想去都很象卖糕老汉那只包得严严实实的“木桶”,于是乎西安这款枣红的“江米甑糕”随之又平添了古都悠悠的色香……(文/康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