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记 触摸生活的真实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11:36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牵半欢迎 网友投稿 去南京纯属心血来潮——这个周末天气太好所以心里痒痒,但也绝非偶然——我对这个城市心仪已久。前几次来南京,要么是陪别人出差,要么是自己出差,虽然都没有机会好好游览一番,但对这个城市略略一瞥所显露的端倪就已经心动不已。我并不喜欢上海,对这个国际都市的喧嚣、繁华以及隐藏在繁华后面的冷漠一直非常感冒,我更喜欢北京,因为那里蕴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城市的文脉应合人的血脉共鸣般的跳动。一直以来,我觉得上海和北京是不可调和的,正像东方和西方,历史和现实无法根本调和一样。 而南京带给我全然的惊奇和惊喜,在南京身上我找到了上海和北京结合而产生的美感——一种历史和现实,浮华和厚重,传统和前卫,追思和畅想相结合而产生的美感,这些矛盾的元素,在南京这个城市,居然可以交织的那样光怪陆离而又自然而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这座建都在钟山余脉的城市也似乎因为山的存在,而具有了更仁厚的胸怀,以及更丰富的视觉层次。 城西狮子山,是当年洪武帝大败劲敌建功立业的福地。为纪念胜利,洪武在山顶修了阅江楼,想来应是当年制高点。登楼而望,长江就在身旁逶迤而过。恍惚间想到范仲淹的文字,于是就信口改了几处:余观夫金陵胜况,在玄武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阅江楼之大观也。后来知道,此番窜改也并非毫无根据。阅江楼本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古鸡鸣寺则位于城北鸡鸣山东麓,因为依山而建须迎合山的走势和高差,因此建筑的飞檐翼角更加错落层叠,更加曲线优美。在寺内进香,一直要上上下下的涉级而行,一点点体会移步换景的心情,而不期然出现在视线里的雕塑、石碑,更添加了很多情趣。最高兴的,是登上寺内的七级浮屠,登塔的时候,天色渐晚,远处的玄武湖笼罩在暮色和薄雾中,美丽的让人感动。 出了鸡鸣寺,发现一个并不引人注意的去处——城墙!南京的古城墙博物馆,绝对不被任何旅游团所看好,我也是在鸡鸣寺的塔上,发现城墙上面有几个游人,赶紧顺着方向走去,日色渐晚,门票就要不出售了。踏上城墙的青砖,时间和历史扑面而来。青苔和杂草随处生长,散发着少有人迹的芳香,几只叫不出名字的大鸟,起起落落的寻找散落在砖缝里的草种。几乎是颤颤微微的,我伸手触摸这些明朝的城砖,那种清凉甚至冰冷的感觉直入手心,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历史象一个满面尘土的老人,蹒跚着走来,一路风雨一路沧桑,老的压弯了脊背,却依然挺直了压不弯的风骨,永远让人肃然起敬。 第二天一早,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感受立刻就换了一个维度。这个纪念馆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建筑设计大师齐康的作品,我慕名已久。即使以前在建筑杂志上早已经无数次看过的照片,我甚至可以默出纪念馆的平面,但一进入园区还是立刻被“设计”在这里营造的气氛所震撼:没有茂盛的苍松翠柏,也没有任何高耸着的石碑,甚至没有大段解说性的语句,灰白色的大理石以及低矮的、半地下式的、毫无张扬味道的展馆,都使这一处纪念馆与传统意义上的纪念建筑韵味迥异。设计师用平实而又结实的手法,重新诠释了“纪念的”含义:纪念可以不仅仅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大声赞美,也可以不仅仅是义正词严,枯燥无味的板脸说教,甚至可以不仅仅作为证明或诅咒历史的工具——纪念可以更加贴近人性,贴近心灵。就象这里的断壁,弹孔,就象这里哭墙、枯树,就象这里象征白骨的鹅卵石、象征生命的草坪,以及由幸存者的脚印拼成的小路,都带给我这样的疼痛,发自肺腑的疼痛,贴近人性和心灵和疼痛。 最深切的情绪绝不是大声哭泣,而是泣不成声! 南京的旅游景点和南京的历史一样,似乎是永远游览不完的。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这个城市似乎颇得时间的厚爱,历史上每一个或英武或激情或沉重或屈辱的时刻,都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动人的痕迹——一部城市的历史几乎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而想要阅尽千年沧桑,一个周末显然是不够的,好在上海离南京不远,以后还可以再来。 从南京驱车回上海,穿过几段古老的城墙,城门,然后连接现代的高速公路,这种迅速的时空变换带给我阵阵的眩晕。曾经以为历史是遥远的,是一处海市蜃楼一般的风景,如今明白,历史就渗透在每一处生活里,浸透在我们的血液里,真实而可以触摸。 如需转载,请与新浪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