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 真的不设防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17:36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
有读者反映持信用卡消费时几乎不需核对身份证,记者持男女同事信用卡居然也成功交易,银行称信用卡消费有严格监控,密码使用不当导致伪卡欺诈的威胁远大于遗失卡被盗用的损失。 核心提示 日前,番禺区居民廖先生致电本报称,近来他有一个惊人的发现:用信用卡在许多大商场消费时,根本不需要输入密码和核对身份证,对签名也几乎从不鉴别。他曾经特意让朋友持他的卡去消费,结果居然可以成功购物。“如果信用卡丢失了,不是很容易被人冒用吗?” 对此,记者近日亲自拿着一男一女同事的信用卡在市内几家大型商场、超市做了一番试验,结果,信用卡中密码、签名和身份证三重验证措施,竟基本都形同虚设。信用卡真的这么不设防吗? 记者体验 为验证廖先生所言的真实性,记者特意从一男一女两个同事处借了两张不同的信用卡,前往市内几个大商场、超市购物。 体验一持异性信用卡无人盘问 时间:上月19日上午11时40分 地点:天河某大型购物广场 在该购物广场二楼,记者选中一件售价180元的毛衣。在结账时,服务生告诉记者,可以使用信用卡。记者拿出女同事的某银行信用卡,交给服务生。服务生看了一下,显然应该注意到信用卡上面的签名是一位女性的名字,但是没有说话,径直在POS机上刷了卡,而且没有要求记者输入密码,只是要求记者在电脑打印出的收据上签名。 记者在签下这位女同事的名字后,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不需要看看我的身份证吗?” 服务生一愣,上下打量了一下记者,然后才要求记者出示身份证。核对之后,服务生满脸失望和不满地对记者说:“对不起,信用卡只能由持卡人本人使用。”随后,再次在POS机上刷卡,取消了本次交易。 体验二签女士名字未遭质疑 时间:上月20日晚8时30分 地点:烈士陵园附近某大型购物广场 在该购物广场二楼,记者再次选中一款毛衣,并在结账时再次拿出女同事的信用卡。 服务生问记者:“是信用卡吗?” 记者答“是”。 服务生又问:“需要输入密码吗?” 记者反问:“是否需要密码可以自己选择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记者说:“不需要。” 服务生飞快地在POS机上刷了卡,并要求记者在收据上签字。记者随手签下女同事的名字,字迹也明显不同。但是,服务生看了一下,便把衣服包装好递给记者说:“欢迎下次光临。” 记者又追问:“不需要核对身份证吗?” “不需要,”服务生笑着说,“信用卡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 至此,记者用一位异性的信用卡轻易购得一件180元的毛衣,购买过程顺利得超乎想象。 体验三信手输假密码消费成功 时间:上月23日下午1时30分 地点:五羊新城某大型超市 在该超市,记者选购了价值83元的生活用品。在柜台结账时,记者拿出一位男同事的信用卡。收银小姐看了一下卡后,要求记者出示身份证。核对之后,收银小姐告诉记者:“对不起,您的身份证和卡上签名不是同一个人,您的信用卡不能使用。”记者辩称用的是自己弟弟的卡,但是被告知“信用卡只能由持卡人本人使用”。 换个柜台会怎么样呢?记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超市另一头的一个收银台,并再次递上男同事的信用卡。收银小姐看了一下,问:“是信用卡吗?”得到记者肯定的答复后,她将卡在POS机上刷过,并要求记者输入密码。记者信手输入6个数字,但是让人吃惊的是,电脑居然没有任何异常反应,马上照常打印出一份收据。记者在收据上签下同事的名字后,顺利提着83元的生活用品离开超市。 三次体验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密码、签名和身份证三重验证措施,竟基本都是形同虚设。读者廖先生告诉记者,他目前能透支的信用额度已经达到人民币5万元,一旦遗失,被人恶意透支,损失就会很大。“信用卡,怎么会这么不设防?”廖先生不无忧虑。 消费疑问--商家是使用链上最薄弱一环?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牛鸿告诉记者,用信用卡购物时会涉及到三方当事人:即发卡人、特约商和债务人。在三方之中,对信用卡消费风险而言最为关键的一方是商家。因为,对持卡人,许多银行往往都会有“在本行未接获有关报失通知前,阁下需自行承担一切被冒用的交易款项”的合同约定。顾客不得不将降低信用卡使用风险的希望寄托在商家身上。 有能力约束商家的只有银行 但是,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商家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显然不会为了对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持卡人负责,而费尽力气检查核对信用卡。因为,一较真,很可能一桩到手的交易就没了。所以,就会出现丈夫拿妻子的信用卡消费时可以畅通无阻的情况。因此,对商家行为作出限制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三方之中,有能力在合同中约束商家的只有银行一方。 不过,急于推广信用卡业务的银行方往往不敢对商家提出太多要求和约束。 对于如何保证商家对持卡人负责的问题,广东某银行信用卡中心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在选择特约商时,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程序规范,包括事先考查商户的信用乃至收银员的道德水准,而且双方会有明确的合同约定。 准确识别签名不容易 记者调查中还发现,即使银行可以有足够严密的合同约定使商家对顾客负责,但商家履行该责任的可行性还是令人怀疑。因为,密码和身份证验证取消之后,验明持卡人身份的惟一措施--核对签名,就落在了收银员的肩上。而收银员毕竟不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侦查人员,他们识别签名真伪的能力值得怀疑。有收银员坦言:“识别签名不像多找一块钱少找一块钱这么简单,它完全没有量化的标准。” 各方说法 银行--一张卡一日不能刷三次以上 信用卡消费有严格监控,凭签字认定身份是国际惯例 信用卡,因为可以先消费后付款,已经在欧美风行几十年了。1985年,中国银行在珠海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但只是到近年来,信用卡业务才在中国迅速发展。 国际惯例不用密码 据了解,大部分信用卡在消费时不需要输入密码并非商家的疏忽,因为中国目前大部分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对持卡人身份的认定上,都是通过签名的方式。 广东一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等几家国有银行在最初推出信用卡时,确实是要密码,还要担保和备用金。但是,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不符,这种卡也因此而被称为“准信用卡”。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推出了国内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即不用密码、不用核对身份证,只需签名的信用卡。从去年开始,国内大部分银行普遍开始与国际接轨,就放弃了前两个验证措施。 信用卡消费有严格监控 使用是国际化了,但安全性是否因此而降低了呢?面对客户的这种质疑,大部分银行的回答都是“否”。广东某银行信用卡中心广州办事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银行对信用卡消费有严格的监控。她说,如果同一张信用卡一天之内消费超过三次,银行的监控中心就会迅速作出反应,使消费地点的POS机无法完成刷卡,同时工作人员会马上致电消费地点,要求和持卡人通话。持卡人的回答只有在和资料库中的数据相符时,交易才可以继续进行。该负责人还说,每个消费者都会有自己的消费习惯,如果一个平时消费额度不大的人突然发生购买黄金饰品这样的消费行为,监控中心同样会马上作出反应。因此,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密码使用不当潜在威胁更大 而且,据VISA组织最近两年的实例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上80%的信用卡消费都是用签名来认证身份的,而采用密码验证的只有不到20%,还有极少数信用卡消费既不用签名也不用密码。而持卡人遗失银行卡的平均概率为0.038%。亦即如果采取密码验证,其作用也仅仅是降低了这不到万分之四的风险概率。与此同时,VISA的另一统计则表明,在所有银行卡欺诈损失中,密码使用不当导致伪卡欺诈的损失占68.94%,而遗失卡被盗用造成的损失仅占9.57%。可见,密码使用不当导致伪卡欺诈的潜在威胁远大于遗失卡被盗用的损失。 但是,银行的这种解释还是无法使持卡人完全放心。廖先生说:“我的信用额度是5万元,如果一个盗用了我信用卡的人,分两次消费1万元,并不会引起监控中心的注意。但我同样会损失1万元啊。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现成的更好的防范措施(密码)的情况下,为什么非要退而求其次(签名)呢?” 其实,这种忧虑不仅存在于用户中间。去年11月11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作出一项举措,在寄送对账单时向持卡人发出的一份通告,要求在POS机上进行刷卡时,输入个人密码。同时,还向特约商户发出了一份告知书。授权商户在交易时,不仅要求牡丹卡持卡人输入密码,同时还要查验签名。一旦持卡人遗忘密码或者密码输错,商户有权对信用卡进行压卡处理,向银行确认信息属实后才进行交易,确保牡丹卡持卡人的消费安全。 学者 沿用传统的密码方式更适合--因为目前信用体系还没有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深圳发展银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为信用卡用户提供密码服务的银行。据了解,2002年8月,他们在一开始推出信用卡业务的时候,就给客户提供了签名和密码两种交易认证方式。该行在解释这一举措时称,这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也是对客户的尊重。 针对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牛鸿副教授说,虽然签名是国外对信用卡使用通行的做法,但是他还是更赞成深圳发展银行的做法。因为在目前的中国,包括商家对消费者身份的核实、银行对商家的监管以及消费者个人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方面在内的信用体系还没有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因此,沿用传统的密码方式会更适合。 支持密码的呼声并不只限于民间和学界,日前,中国银联也正式表态,支持推广“密码信用卡”。这一表态,似乎可以使担心信用卡安全隐患的人们暂缓一口气了。但是否能够实现还很难说。信用卡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也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客户财产安全。(文/记者 王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