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似富翁 其实是“负翁” |
---|
http://life.sina.com.cn 2004年02月20日15:34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
贷款买房买车,被戏称为“负翁”的按揭一族,似乎成为这个社会潇潇洒洒生活方式的示范群体。不经意间,“负翁”们已经开始悄悄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格局。 中国“负翁”各有来头 一般来说,并不是每个借钱的人都有资格称“负翁”,只有将贷款用作自己生活消费的人才是真正的“负翁”,因为他贷款买来的房子、车子,通常是在一天天贬值。 消费型负翁各有“来头”。《科学投资》杂志副总编辑辛保平先生把“负翁”分成了四类。 一种是自信型“负翁”,或者说希望型负翁,比如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白领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生活品质要求高,于是积极地贷款消费,提前享受。 第二种是被迫型“负翁”。许多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告别了福利分房,又没有高收入,要结婚生子,要找个栖息地,只好贷款。 第三种是被误导型。“这是不正常的国家行为造成的。”辛保平说:“健康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内需推动。于是,最近三四年一直有经济学家在鼓吹超前消费,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经典故事也就流传开了。” 最后一种“负翁”是泡沫经济的受害者,其中最典型的是IT业。 负债打破了许多平衡 某杂志社去年招聘的时候,一个30岁左右颇有才华的女士得到不错的评价。她问及月薪时,领导说大约4000元,她却回答:“我至少要6000,因为买了房子,要还贷款。”这样找来找去,这位女士最后只找到一个月薪3000的工作。“我可以明显地看出她的焦虑。”曾经面试过她的杂志社领导说。 周先生原来在一家IT企业做总经理助理,妻子是电视台编导,两人月收入共两万多,于是在“世纪城”买了房,共100万元,月供5000元。IT业寒冬时,周先生被裁员,从此告别了高薪,而妻子在电视台的工作也并不稳定。周先生的朋友说,这夫妻俩现在天天吵架。 这些“负翁”所面临的,与其说是财务问题,不如说是社会问题。“这种社会评价的降低,不是因为你负债而产生的,往往是由于负债产生的一系列失衡导致的,这是非常可怕的。”周先生的一位朋友说。 小心翼翼的按揭族求稳不得 不少接受采访的“负翁”表示,还贷的压力让自己上班小心翼翼,对老板毕恭毕敬,唯恐被替代。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分析说:“有时有更好的工作都不敢跳槽,因为即使跳槽后收入会有增长,但也需要一个心理适应,也会有被炒的风险。高收入和高风险、高安全不完全统一,结果很多人牺牲了发展的机会。” 问题是,小心翼翼并不一定是安全的。辛保平表示,“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大多三十五六岁,薪水不差,小心翼翼了几年之后,跟不上公司发展步伐,被抛弃了。往小了说,这是个人问题,往大了说,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 “负翁”与城市贫民一步之遥 “实际上,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并不适合所有中国人,因为中国的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辛保平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机制非常健全,美国老太太还不了债,破产了,起码吃住不成问题,而中国没有个人破产法,中国老太太还不了债很可能要流离失所。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新贫阶层非常少,而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信用风险也是“负翁”必须考虑的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专家王振宇先生认为,中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单单就消费贷款一项来说,虽然贷款种类越来越多,但由于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消费者在面对“霸王条款”时,无可选择只能接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负翁”的负担。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铁钢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负翁”一般在比较看好的行业,工作一般比较稳定,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稳定增长有信心。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则认为“负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在金钱方面是“负翁”,在社会责任方面则是一种负责任的“负翁”。他们能够看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对自己、对国家有信心,所以才会有这些举动。也正因为他们有这些举动,他们更不希望出现大的动乱,这是一种比较积极的现象。(文/尚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