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南京--以《决定》为指导,加快“绿色南京”建设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1月25日22:18 南京龙虎网 |
南京市农林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是吹响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号角,是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给广大林业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鞭策。通过学习,我们感到其主题和核心就是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因此对指导我市加快“绿色南京”建设,全面推进沿江生态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按照新理念提出“绿色南京”建设 南京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林业发展与全国、全省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形势相适应,是南京治理城市污染、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又是江苏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更高,林业发展的速度应当更快。市委市政府与时俱进,围绕“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目标,作出了建设“绿色南京”的决定,把建设“绿色南京”作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 绿色南京建设,就是要建设与城市现代化相适应的城市林业,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 1、确立城市林业的理念。强调建立森林与城市互为依托的平衡、协调关系,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林业是林业和园林的结合,更是林业的提高和升华。 2、突出城林一体的理念。实行建筑规划线、绿化线双线同划,整体推进。形成“路连林隔”的新型现代化城市林业模式和“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林一体格局。 3、强化经营林业的理念。创新市场运作机制,根据现代林业分类经营的思想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多元化投入,社会化建设的机制。 二、按照跨越式发展要求规划“绿色南京”建设 2002年全市林业用地面积8.47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5.2%。规划明确到2005年,全市有林地面积确保12.7万公顷,力争1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确保22%,力争25%。建成区绿地率达41%,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 到2010年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3万公顷,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比例为1:1,森林覆盖率达30%。建成区绿地率达43%,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未来7年需新增有林地面积9.3万公顷,其中发展生态林3.3万公顷,商品林6万公顷。 “绿色南京”建设以主城区绿化为中心,城市两环及城郊结合部环城森林圈为基础,进出城干道绿色通道和沿江、沿河、沿湖防护林带网为骨架,郊县成片规模的人居森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公益林和速生丰产林、苗木花卉、经济林果等商品林为板块,形成圈层式、放射状,心、环、网、片相交融的绿色生态体系,并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相融合、体现路连林隔的城市林业和绿化新格局。 在产业密集区和城镇地区,建设开敞的生态区域;在主要水源区、大规模引水区域、河势控制节点及生态湿地,建设生态保护区;在重化工业区和大型城镇建设生态防护带;在主要湿地建设自然保护区。郊县林业重点实施绿色沿江工程、环城森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林业产业工程、人居森林和森林公园、资源安全保障(森林防火、湿地及野生动物保护)等六大工程。 绿色沿江工程建设要与沿江综合开发有机结合,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定位、不同地类,营造不同林种、不同功能的沿江森林。如江中湿地保护区、沿江森林旅游休闲区、沿江防护用材两用林基地、沿江森林居住区和化工园防污隔离区,形成25万亩沿江森林。 环城森林工程以规划的城市二环为基线,现有森林为依托,路两侧各建设100米景观、防护林带,林带外侧通过退耕还林,调农植林,发展宽500米以上的苗木花卉、经济林果带,将城郊结合部森林串联成60-70万亩的环形、闭合的城市森林圈。 绿色通道工程要组成沿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营造每侧50-100米的林带,近郊公路段绿色通道外侧500米以上,调农植林发展苗木花卉和经济林果。建成15万亩的绿色通道网络。林业产业工程要建成意杨商品林及木材加工产业、苗木花卉产业和经济林果产业共140万亩。 森林公园和人居森林要形成8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森林公园,总面积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41%提高到近60%。资源安全保障工程是在全市重点林区规划建设生物防火阻隔带1093公里,其中,省市际毗连的一级阻隔带158公里,县(区)际毗连的二级阻隔带272公里。建设林区防火通道877公里。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三、按照创新思路保障“绿色南京”建设 为确保“绿色南京”建设到位,要解放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搞活林业投资机制,以政府投入为导向,调动各方面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三资”开发林业,形成多元化的林业投入格局。 1、财政支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从相关的农发资金、水利、预备费、交通、园林、城建、农林等部门资金以及财政新增专项资金中筹集2亿左右的资金,连续三年用于沿江景观生态防护林体系,区县按规定给予配套。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争取全社会对林业的投入达6亿元以上。 2、税费减免政策。对城市市政配套绿地、非盈利性市民广场以及开放式园林、风景林带等绿地的用水,统一按非经营性标准结算。以生态效益为主的林地免征农业税、农林特产税。新开发的荒山、荒地上发展经济林果的,自有收入起,免征3年农业税、农林特产税。 3、“绿线”政策。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理制度。园林部门严格按规定确定的“绿线”实行强制性管理。“绿色南京”规划确定的一江两河两湖、防护林带和高速公路以及其他国道、省道的绿色通道的林业及城市绿化用地,一经确定,如同道路红线、河道蓝线、铁路黑线一样,实行强有力的“绿线”管制。绿线划定范围内的土地,由县区政府登记造册,专门用于发展林业,不得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4、开发鼓励政策。加大招商引资,融资力度,通过出让个别绿地设施经营权,筹措更多资金,加速城市绿化园林旅游和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根据谁栽树、谁受益的原则,放活林地使用权,保护收益权,大力支持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对规模开发商品林建设5000亩以上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严格保护公益林,放开商品林的经营方式和采伐限额;对调农植林发展的苗木花卉、经济林果等用地,其用途允许变更;对投资经营生态公益林且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享有该林地的冠名权;绿色通道10公里以上的,享有林地广告权。 5、以房以地养林政策。 (1)企业和个人对现有的生态公益林,投资管护或直接承担管护任务,允许一定比例的面积用于管理、服务等设施建设,属商业性开发的办理征占手续,吸引企业、个人等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林的管护、培育。 (2)企业和个人投资新造成片生态林2000亩以上的,允许造林面积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也可在附近小城镇进行土地置换。 (3)在人居森林规划范围内租地造林的城镇居民允许在其所造林地内按造林面积的一定比例用于自建房屋。 6、进一步强化对全市“义务植树统筹费”和“绿化费”的收缴管理,委托税务部门进行统一征收。由市税务部门进行统一征收,绿化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城乡绿化费用的支出。 四、今年“绿色南京”建设初战告捷, 2003年的“绿色南京”建设中,全市完成造林面积达到27.7万亩,其中高速公路及国道省道绿色通道3.8万亩,江河湖防护林4.863万亩,退耕还林18.8万亩,另完成防火通道136公里,生物防火阻隔带0.7万亩,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经过全省组织的统一验收:全市造林上报面积核实率达到99.6%;造林合格率达到97.2%。2003年完成造林面积相当于2002年的4倍,为前10年造林面积的总和。并且林种结构趋向合理,绿色通道和江河湖防护林面积占27%;苗木基地面积占23%;杨树商品林面积占42%;经济林果面积占8%。 回顾“绿色南京”建设,有三点体会: 1.领导高度重视、直接指挥和亲自参与,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2002年9月26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建设“绿色南京”动员大会。出台了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绿色南京”的实施意见》,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建设“绿色南京”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和市长作了重要讲话。在实施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三次现场会进行推动,多次听取汇报和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各区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区县政府在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落实分解任务、土地流转以及各项造林准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部门扎实工作、规范管理,确保了“绿色南京”建设的顺利进展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全市林业系统的干部把“绿色南京”建设看作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一次对林业部门工作的考验,变压力为动力,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等重重困难,在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技术指导、种苗调运、督查监理等方面严格要求,尽职尽力。 3.全民参与,“三资”投入,大大促进了“绿色南京”工程建设进程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大胆创新林业发展投入机制,极大调动了社会各方面投资开发林业的积极性。全市“三资”投资林业建设面积达20万亩以上,投资总额6.5亿元,形成了40多个千亩以上的“三资”林业产业基地,三个5000千亩以上的长江防护林工程。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初步形成。 目前,我市在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的同时,完善“绿色南京”建设的有关政策,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明年建设的规模和面积不得小于今年,标准不能低于今年”的要求落实建设任务。我们相信,乘“决定”东风,有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有林业部门高度负责的精神,有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明年的“绿色南京”建设工作,一定会比今年搞得更好,南京的林业发展一定会更加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