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研究生涯 四十年幸福婚姻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0月17日17:29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 |
本报驻英国特派记者谢湘 国内的同事打电话来说,诺丁汉大学的一位教授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记者感到很意外。因为身在这所大学,并没有事先从校方得知这么大的新闻。这种情况在中国似乎不可想象,本国人获得诺贝尔奖,会在一夜之间成为尽人皆知的新闻。而英国科学家已是连续第三年获奖了。 打电话联系采访获奖的彼德·曼斯菲尔德教授,秘书小姐客气地告诉记者,教授最近的日程很紧。几经周折,终于争取到半个小时的专访时间。 诺丁汉大学拥有英国最美丽的校园之一。彼德·曼斯菲尔德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坐落在静谧的校园一隅。 采访这天是教授生日 研究中心长长走廊的尽头,一个小小的套间,是教授的办公室。他热情地与记者握手。碰巧的是,采访这天———10月9号,是教授70岁的生日。这个生日对他来说格外快乐。 获奖的当天早上,教授的妻子接到了第一个报喜电话。当她告诉教授时,他在浴室里说:“大早上的别开这种玩笑。”直到他亲自接到正式电话通知才相信。 当记者问他当时想到什么时,教授说:“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因为太突然了。如果是10年前,可能会不一样。那时我确实想过可能会得奖,当时也有一些说法。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不能老等着,早忘了这回事。” 印刷工成为科学家 小曼斯菲尔德15岁辍学,做印刷工,当时正值二战后,英国的教育体制大变革。一次偶然机会,他在报纸上读到一个少年通过努力成为科研人员的故事,受到启发。凭着对武器原理的浓厚兴趣,他在一个政府研究机构申请到了工作,与研究火箭原理的专业人员共事。23岁时,曼斯菲尔德被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物理系录取,1964年来到诺丁汉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 对核磁共振技术的突出贡献是曼斯菲尔德教授获奖的原因,同时获奖的还有美国科学家博克。有英国媒体报道说,这两位科学家对该技术有不同的贡献。而曼教授告诉记者,事实上,他和博克教授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完成了整个核磁共振项目的全过程,只在技术方法上略有不同。曼教授的方法更侧重数学原理。 曼教授告诉记者,博克教授是自己的好朋友,“昨天我们还通了电话,我们都为获奖感到高兴。”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使医生获得人体大脑、脊柱和其他器官的影像。在治疗硬化症、癌症和帕金森症等方面尤其重要。目前世界上每年有6000万人成为该技术的受益者。 当记者问到,这项技术是否还存在不足时,曼教授肯定地说是,最突出的不足就是噪音太大,开机的一瞬间可达140分贝。这不但会使受检者紧张,影响图像效果,还有可能损害受检者听力。如何降低噪音和振动强度,是曼教授目前研究的课题。他表示,减少噪音的难度不小于核磁共振技术本身的难度。目前他的研究小组已经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并可以成功地把噪音减少到90分贝左右,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持续降低噪音。 谈到诺贝尔奖对教授本人及其同事的影响,教授说“这是一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这个小组,这所大学,这个城市。这对我们当然很重要,每个人都会受益。” 作为一个成功的人,这一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曼教授认真对记者说,是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40年前结婚,现在的妻子就是40年前的妻子。我有两个可爱的女儿,还有外孙。我们在一起是那么幸福。” 曼教授冒出广东话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其他中国媒体采访过曼教授。当记者请他对《环球时报》的上千万读者说点什么时,曼教授居然用一句标准的广东话说:“喝点柠檬茶吗?”原来曼教授的兄弟娶了一位中国太太,所以他对中国的文化有些了解。 结束采访前,记者送给曼教授一个绣着“福”字的中国香包,并告诉他这个字的含义。曼教授高兴地说:“我确实很有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