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成都:成都特色小吃不了情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0月15日13:40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雨雪霏霏2151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事了(作者按:这样写会让人觉得时间的久远)。当时我在成都上大学,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宝贵的青春岁月,让这个城市承载了我青春时期太多的快乐与忧愁。 都说“吃在成都”,可我当时穷学生一个,口福实在有限,一日三餐绝大部分是在川大食堂解决的。众所周知,食堂的卫生与食物质量都很让人怀疑。好在我们在普遍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都挺过来了,而且学会了坚强。毕竟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川大食堂不少,我们从一个食堂吃到另一个食堂,经常转换阵地,以求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吃出些新鲜感。后来倒也总结出了一个真理:天下乌鸦一般黑,天下食堂一般次。从此,多在新一舍旁边的食堂就餐,毕竟离宿舍近些。食堂的菜吃了四年,说得好听点是乏善可陈,值得一提的也就是红薯饼、夏天的冷面,还有一个胖胖的老大爷做的素菜。 三次正餐之处,下晚自习,就到川大侧门外九三路上的小饭馆买五毛钱一个的锅魁吃,或者吃四毛钱一份的酸辣粉。成都气候潮湿,鲜少阳光灿烂的日子,再加上自己不注意,经常感冒。每当这时候,我尤其爱吃酸辣粉,热的、酸的、辣的食物吃下肚,全身舒畅,七窃皆通,鼻塞马上就好。 当时零花钱不多,好在九三路上的小饭馆都以服务学生为主,每家都收川大菜票。其它象游戏厅、台球厅、录像厅、小卖店、租书店,无一例外都收菜票。食堂的饭菜实在吃腻了,就到九三路上的饭馆吃面条或者抄手。各种砂锅面、煎蛋面、刀削面、抄手之外,有一家九三面馆的牛肉面、排骨面我最爱吃,有时还狠下心吃一小盘粉蒸排骨或粉蒸肉。深深地喜爱这味道。别小看这四样食物,它们对我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想起在成都的日子,在川大的日子,都会想起它们来。以后再没吃到过。回忆总是美好的,想来更是觉得回味无穷。在我毕业后不久,九三路就重修,附近的店也都拆迁了,更是找不到原来的美味了。 当时如果家里刚寄了钱来,而上月还有略有盈余(当然这样的时候少见),就约上几个同学一起,到附近饭馆,点三、两个炒菜,喝些啤酒或沱牌酒,痛吃一下。价钱便宜,吃得也好,一顿饭下来,也就七、八块钱。当然当时工资也低,我们系的讲师一个月基本工资是97元,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是八十元。所以即使价钱便宜,这样的时候也是极少见的。有一次我拿奖学金,请全宿舍的人吃火锅,花了我半月的生活费不说,吃得也不好。所以对四川火锅没有什么印象。 四年大学,只有一次,参加学校运动会,我与其他几个同学为系上做了些贡献,辅导员请我们在校内比较象样的、可以点菜吃的食堂吃饭,点了几个菜,大大地享受了一把。我们几时见过这阵仗?一个个如狼似虎。当然几个女生要矜持些。男生们可就不管这些了。记得有一道菜叫什么锅巴的,服务员菜刚端上来,还没放稳,锅巴已经不见踪影了。大家相视而笑,辅导员哭笑不得。可见当时我们缺吃缺到什么程度。即使没饿着,但也大大地馋着了。 还有一次仅有的盛宴,就是毕业时最后的聚餐。与其说吃着,不如说被离愁笼罩着。朝夕相处四年的同学就要从此天南海北,天各一方。不过,可能心越苦越能吃,每桌菜都被吃得精光。我还留下了一张照片存证:一桌菜,都只剩下汤了,菜已没了踪影,全桌人只有我还拿着筷子,面露幸福微笑,在盘子里找东西吃(惭愧呀)。 与中学相比,大学里的课很轻松,没课的时候,我爱逛街。空虚的时候,也爱逛街。所以,我经常逛街。花二毛钱从九眼桥坐电车,到春熙路下车,就在附近乱逛一通。除了买书,就吃些小吃,汤圆、麻辣烫、肥肠粉、肉串呀什么的,还有糖炒栗子、烤红薯等等。有一阵子我特别爱吃春熙路一家店卖的粽子,有肉的、豆沙的、枣的……样式繁多,六毛钱一个。我没想到粽子也能做出这么多花样。每次上街,都要吃一个。是我迄今为止吃到的最好吃的粽子。 在成都吃了四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新都宝光寺的斋饭。大二时班长组织我们班上同学到新都玩,实行AA制,每人交五块钱。中午在宝光寺用斋饭。我印象很深,花了二十五块钱,十几个人一大桌菜,每一道味道都那么好,尤其是那八宝饭,真好吃呀。后来也是没再吃过感觉这么好的斋饭了。 川菜是全国有名的菜系,我虽在成都呆了四年,却受条件所限,对川菜没有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毕业后回到北方的家乡,虽有川菜馆,但却都是为了适应北方人的口味而做了改良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