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城隍庙 倾听现代上海脚步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9月09日14:26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喜欢哈根达斯欢迎 网友投稿 江南一行的最后一个节目是逛上海的老城隍庙。我不属于很喜欢逛街的人,况且对老城市的繁荣街道总有些恐惧感,比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夫子庙、武汉的汉正街、深圳的老街等等,都一样,无不是整条街道塞满了人。有时真怕,自己成了包多了馅的饺子,一不留神就给挤了出去。 不过上海这城隍庙历史悠久,也很有点意思,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所以就想多说几句。老城隍庙里供奉着三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 就说那秦裕伯,一种说法是元末明初,这位被称做“智谋之士”的上海人,为逃避乱世辞官回到了当时还是个小县城的上海。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屡次请他出来当官,他却宁愿继续在上海过自己的小日子,直到皇帝要“三顾茅庐”了才应允入朝。秦裕伯是前朝老臣,又精于世道,很受皇帝重用。朱元璋在他死后封他为上海“城隍之神”。还有个版本是,秦裕伯是元末明初河北大名人,曾在上海住过。传说他是一个孝子,因其母感叹未见过金銮殿,故专门建了一座象金銮殿的建筑。被人告密,皇帝派员来查,他就连夜将殿改成金山神庙,躲过了一场灾祸。清军南下时,遭到上海地区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军将领原准备屠城。屠城前夜,清军将领梦见了秦裕伯,秦警告他不准杀人,这才取消了屠城计划。因秦裕伯“显灵”,救了上海百姓,故被列为城隍爷。 霍光是东汉时期镇守疆土的将军。永乐年间,上海县正式建城隍庙的时候,知县将位于城中心的霍光行祠迁此,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当时把霍光安放在了庙的前殿,而后殿才供奉城隍神秦裕伯。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城隍在道教中的意思是指城市的保护神。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 至于那城隍庙隔壁的豫园,据说是永乐年间一个在四川任布政使发了迹的上海人潘允瑞为“愉悦老亲”修造的一个花园。乾隆年间,豫园卖给了城隍庙,改为它的“西园”。听说园中重建的湖心亭和九曲桥都比较趣致,我这次却是没有时间进得园中一睹。不过从豫园门外的情势来看,这个熙熙攘攘了几百年的花园,如今的热闹喧嚣还是没有一丝减弱。 与豫圆相对的是上海著名的“老饭店”,一排餐饮店延伸了数十米,都是各式的美食店,看到老字号的“南翔馒头店”,正卖着小笼包呢,中午饭时间还没到,等着吃小笼包的人却排成了队,好几十号人延伸着,队伍还挺长,可见这老字号的名声着实不菲。再向左拐是一条特色街,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构成这条小街的统一店铺建筑。平排的两层木制红楼,店门上沿是一色的曲直漏雕连檐,再上是漏雕的窗棂,顶上是翘角的飞檐。街心还有个连廊,就象架起的第二道门。街道很窄,三米多宽,两旁挂着悬空的“光明居饰”、“景龙轩”、“木梳大王”、“扇”、“茶”等招牌,一路望去,非常醒目。我饶有兴致地在这家挑拣个手工绣制的墙挂和丝线手编包装的玛瑙车挂,在那家选购了一只梅花形状的红木格子饰摆,又在另一家看中了鲜艳的软软长长的铅笔……就流连了好一阵儿。细细体会,这城隍庙老街虽然不似现代店铺空调宜人,玻璃映照,但其涂满红漆的木雕门面、种类俱全的小东小西,和青石板砖的粗纹路面,却很有一些《清明上河图》里所描写的那种民间特有的乡土气息,所以就感到了一种亲切。 城隍庙四周建筑的外观都是庙宇的形状,我最喜欢的江南飞檐,在这些建筑上表现得真够充分。面向“和丰楼”举头仰望,眼前飞檐的翘角之多几乎数不胜数,似乎所有的楼阁都尽在翘角上苦下工夫。方形的楼阁已无法发挥飞檐的美感,所以楼阁一开始的设计都是三角、五角、六角甚至八角,角越多飞檐就越多,飞檐越多庙宇的色彩就越浓厚。每一个楼阁的飞檐不尽相同,有尖尾的,有圆梢的,也有带刺边雕饰的。如果不是满街穿梭的人挤挤撞撞,我真愿意在那里多待一些时辰,多拍一些这风格各具的古里古气的飞檐。看那层层叠叠、交错上下的飞檐,灰色天空的衬托下,城隍庙就象飞满了翘着长长尾巴的燕子,竞相分享地面上人类的太平盛世。 上海是七天江南行程的最后一站,城隍庙是上海的最后一个景点。离城隍庙不远就是黄浦江岸璀璨无限风情不衰的外滩。城隍庙里城隍低眉,倾听现代上海脚步;黄浦江风佛面而过,不带走古上海痕迹。江河之水向东流,大上海,风采依然。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