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游记 探访这古老安逸的小镇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8月13日09:58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wmb27144欢迎 网友投稿 实在想象不出,如果常年都是灰蒙蒙的天气,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如果我们一直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空调让四季温度如一,这样的日子久了,是否我们会被太物化的东西包围的没了激情?就在这个普通的夏季周末,我约上一个好友去体会在十分真实的自然中自由呼吸的快乐,感觉犹如北方夏季中的风裹挟着最天然的亲切扑面而来。这种平日里未注意到过的感觉,让我在这个夏季三游千年古镇-乌镇的时候体会到了其实生命中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很简单,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 阳光在这一季是不吝啬的,恰似一个热恋中的女孩对男孩的态度,热情四溢。热度在上升,热情也随之而来,只有真心,没有矜持。但我永远是和雨有缘的,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无论什么地方,都会随着我的到来而感受到雨的气息,不知道这是不是和我的名字有关,上海的雨,北京的雨,长春的雨,,周庄的雨......雨天经历的多了,反倒使我把这种天气也变成了一种欣赏,有的时候它也会成为我回忆中一道无法忘怀的风景。还记得那年在去锦州的路上,我们的汽车被一大片乌云追着跑,车子在不断地加速,我们好像在经历和自然的一次比赛,最后居然我们赢了,在到达酒店十分钟后,雨才开始飘泼似的倾泻下来,而我们则每人香茶一盏,坐在窗前静静地欣赏,这段经历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永远是那种战胜自然的喜悦和激动。 这次当然也没有例外,我们在桐乡刚刚下车,跟了一路的雨卯足了劲儿从天空上冲了下来,弄得我们狼狈不堪,虽然撑着伞,但雨很大,使我们无法前进,只有站在原地任其肆虐,对于这种和雨的缘分我并没有感觉到是一种垂爱,更像是招到一种预谋以久的袭击。朋友笑着尊称我是雨神,并且戏言以后和我一路出行,什么都可以不带也要记得带一把伞,而且一定要是一把好伞。不过还好,雨很快就停了下来,天气开始转晴。 桐乡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小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可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在桐乡逗留了两个小时,不是很奢侈地吃了顿午餐,逛了逛繁华的市区,居然发现了这个小城的唯一一家肯德基里也是人山人海的等待的队伍,我很感叹这种情景,更多的是佩服那个胖胖的美国小老头居然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国人为他排起了长队,这和我们的国营饭店还没进门便被服务人员包围的场景比起来,不免让我们感到心疼中国人的钱。 从桐乡到乌镇的中巴车每十分钟就有一班,很方便。这次选择游乌镇并不是因为正在热播的《似水年华》,很多景色也许都是经历了现代人通过传媒手段展现的爱情或历史故事而吸引游人的,比如说无锡的唐城和三国城,长春的伪皇宫,也有很多景色是因为古代流传的神话和佛教而让人向往的,比如杭州的西湖,拉萨的布达拉宫,但乌镇却都不是,尽管在此地也演义了很多凄美的故事,游过之后,我想到乌镇来的游客大多在城市中呆久了觉得郁闷,紧张,来这里感受宁静古朴的生活。我也是更喜欢选择小城市和小镇来寻求一种逃离,快乐,放松的心情。 我们到达乌镇的时候正好是下午三点,虽然经过了一场倾盆大雨,但是温度回升的很快,炎热让我们身上的汗水不断。出发之前我们已经预定了一家酒店,离风景区步行大概需要5分钟,我们正在考虑下车如何找到那家酒店,到达乌镇的时候,突然发现车子正好停在了酒店的门口,不免有些得意。因为酒店的规模还可以,只是还在装修当中,房价还没有上涨起来,但是还有很多设施也不完备,比如说电梯,餐厅都没有,好友最讨厌两件事,一是走路,二是上楼梯,但考虑到安全和交通方便,我们还是选择住下了,服务员小姐告诉我们现在景区游人很多,表演也基本结束,建议我们晚上过去,因为风景区晚上六点以后对游人免费开放,于是我们决定躲过高温阶段,晚上再去游乌镇。我们的房间在四楼,从窗外只能看到来自各地的私家车,没有一点景致,我们无法通过它们去联想到乌镇的宁谧与美丽。索性把窗帘拉起来了。进到房间以后,我们简单地冲了个凉,缓解了酷暑带来的炎热之后,时间还早,于是便倒头大睡起来。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吧。五点左右,我被一个长途电话惊醒,是家里人打来的,挂断电话时,我已睡意全消,好友也被我和家人的谈话的声音吵醒了,既然我们都睡不着了,于是我们决定出去看看情况。 傍晚时分,乌镇果然凉快了许多,一个口才很不错的车夫说服我们坐他的车子先去游乌镇的老街-南大街,但那里的部分景观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经过时代的变迁,那棵距今一千两百多年的银杏树已经坐落在一个现代建筑的庭院里了,昭明太子读书处的遗迹上的书馆已经倒毁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只是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来记录昭明太子的勤学的功绩。全程游了一个多小时。南大街河网密布,港汊纵横,曲径通幽,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旧居宅深弄长,大概都有三、五进,不免让人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畅想。也许因为我是北方人,对南方的船很感兴趣,在老林家铺子前的码头,虽然现在已是冷冷清清,横七竖八的停着几艘破旧的船只,但还是不难想象当初此地的热闹场景。六点多以后,我们第一次到了著名的风景区,乌镇的老街可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这里是乌镇的东大街,和南大街不同的是这里已经经过修整,只有小部分的居民住在这里,所以街道两旁的门都是紧锁着的,从头走到尾铺成了石板甬道,但老街依然秀色不减当年,街道上很干净,这里是典型的南方水乡风格,开门见桥,推窗见水,我和好友戏言,在这里永远不用担心会磕掉你的门牙,因为这里以河为街,依水筑屋,一不小心也只能掉到水里了。东大街是一个U字型的街道,连接两条街道的是风格独特的逢源桥,中间由一堵青石砖墙,上半步是一块雕花木窗从上到下把一座桥分搁开来,据说这样一来过此桥只能走在一边,寓意人不可左右逢源。傍晚的乌镇很惬意,凉爽的天气让很多居民坐在门口聊天,谈笑,还有很多人在河里面游泳,我们沿着石板路前行,夜色笼罩下的乌镇除了翰林酒家前有几些灯光,其余的民居都呈现着烟灰色。我很喜欢这种颜色,烟灰色演绎着忧伤,欢呼和叹息,所有人的记忆里都有离不开它们。但这里的烟灰色注定是不属于大都市和那些充斥着太多诱惑的地方,因为它让来到这里的游人将所有的思绪一点点沉淀,理智地拒绝虚伪与浮华。古镇在夜色中静静地变得更有风致了,我们就一直走,一直走,走到黑暗再也黑不下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们起得很早,决定先游览乌镇最长的老街-西大街,我们简单地收拾了装备,叫了部车子,我们便开始游览了,早上的乌镇很喧闹,西大街成了集市,很多生意在这里交易着,与很多城里人日上三竿依然拥被酣睡比起来这里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里的街道很狭窄,只能通过一辆三轮车,车子到达街口的时候,为了不打扰这里的正常生活,我们步行走进了西大街,乌镇的居住人口大概有二万左右,但绝大多数是老人和一些外来的打工者,本镇的年轻人都到附近的城里打工和生活了,走在乌镇的西大街上你会看到很多老人,他们不同于城市里的老人,尽管你也看不出他们多大年纪,但你会觉得他们都很苍老,消瘦,却都是精神矍铄,听说这里有好多过百岁老人。在长长老街上,最多的时候有六七十座茶馆,保存完好的已经为数不多了,但旧的拆掉了,新的又建了起来,始终没有改变的是杭白菊的清香。茶馆,清晨是最热闹的时候,老人们聚集在茶馆里喝茶,吃早饭,下棋,现代气息也无孔不入地渗入古镇,很多茶馆里新增了台电视,播放着现代的新闻节目.我们见此情景有些恍然,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悠闲和简单。据说这里只有在早上七点以前和晚上六点以后才可以有游人进入,其余时间买票都不可以来的。因为政府将要投资二亿五千万来改造修建西大街,不久很多居民要搬迁了,这里建好以后,售票对游人开放,我很庆幸自己还可以感受到这里生活的原貌,但也很遗憾我不懂南方的方言,无法和他们交流,去聆听发生在这里的古老的故事,只能用心去体会。这里的建筑要比风景区中的陈旧和残破,居民的穿着也很古朴,让人感觉身着光艳的颜色走在这里是一种罪过,因为会与这些朴素的居民和古老的建筑不和谐,而煞风景。西大街著名的景观是双桥,是两坐拱型桥成45度角将一条路分开,这两坐桥已经搭好了脚手架开始修建了,我们没有看到它的原貌,西大街末段的大部分门户都锁着,也许是那些人都已经搬走了,偶尔可以透过半开的窗看看里面的灰暗。 早上七点钟,我们又回到了东大街,因为还不是景去区的上班时间,所以还是免费对游人开放的,有些留宿的游人也赶来体会这里早晨宁静的生活。我们在仁义桥附近的回廊看到一户老俩口在这里摆起摊来卖早点,于是我们要了一碗白粥,一个咸蛋,半碟雪菜,依水而坐。坐在那儿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水里有很多自在游弋的鱼,心情很舒畅。半碗粥已经让我很饱了,但我还是把所有的东西吃完了,因为我不想让这里的人看到我们城市中的任何不好的习气。吃过早饭,我们又走了一遍老街,走路的速度都随着这里的节奏放慢了很多,早上的感觉这里的确是远离尘嚣的美景,气氛无须营照,只须静静的观赏.古镇的风景固然不差,但是常看在眼里,也就不以为然了,居民们在河边洗衣服,吃早饭,重复着每天简单的生活,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始终是平和的微笑。一户人家门厅里一只黄毛狗还在呼呼大睡,它一定不屑于我们的这般陶醉,我们沉浸在静谧的水乡,几乎忘记了自己的游客身份。 八点以后,风景区就要收门票了,我们必须离开了。但是由于还有很多没有看够的风景,于是我们买了门票和船票,第三次走进了乌镇,我们赶上了第一班船,在水上欣赏乌镇的美景,偶尔一阵风吹过来,一股清新的空气飘过来,倍感心旷神怡.此时的小镇很静,只有绿波荡漾和悠远的橹声,河岸上一色的黑瓦盖顶,绵延不断,廊棚长长,古建筑叠叠,小船儿悠悠,俨然催人发思古之悠情,为游人打开尘封了的记忆,冥想着祖辈生活的幽静空间.待到我们上岸时,真正又成了游客,因为十点钟左右,大部分的旅行团都到了,据说是因为<<似水年华>>的播出,又为小镇招揽了不少的游客,此时小镇上的老人们大多躲进了老屋里,房屋中昏暗的光线让人看不清他们的脸,街上也少有了早上那些消瘦的背影,也许他们是不喜欢现代人都来窥视他们的生活.我们于是和其他人一样开始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观看,一个门一个门的进入,茅盾的故居,立志书院,蓝印花布作坊,皮影戏馆.....听讲解员的讲解,眼前出现了更多的营业的店铺摆满了蓝印花布制作的衣服,背包,珍珠的挂坠,手链,还有各种食品,三珍斋的酱鸡,姑嫂饼,杭白菊......所有的商品及包装都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我们又回到了游人的队伍中,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但已经没有了生动鲜活的激情,宁静也随之灰飞烟灭。 中午我们离开的时候,古戏台上正上演着桐乡传统花鼓戏,老艺人在台上认真投入地表演着,优美的唱腔回荡在我们耳畔,就这样离开了,小镇的老街,古屋,小桥,连同那些古朴的老人们却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祈愿老街上的老人们永远可以悠悠然然,平淡安逸的生活.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