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西域人文史地访--山那边的白哈巴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6月24日09:26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风沙星空欢迎 网友投稿

  从哈纳斯湖畔到山那边的白哈巴村,我们走了不到一小时。半途中,因为一处突然闪现在眼前的景而让这帮驴子有点亢奋,嚷嚷着叫司机小蔡停车。

  这处景的确美。从遮天蔽日的高山松林小道中穿行了半个多小时,眼前豁然一亮,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拐弯,路变得很宽敞,朝下俯瞰,一条很深的山谷里,绿毡般的草地像骏马的脊梁光滑细腻柔软,草地上溜着几匹白马、枣红马和黑马,低头啃草,没有牧人牧放,显得尤其寂静。

  这群人就急不可耐地奔下了汽车,摆出各种POSE照相,杭州的小华和石河子的小董就朝着远处静谧山谷里的那几匹马“噢”“噢”地高喊着,男生和女生的粗嗓音和细嗓音就糅合着回荡在山谷里。

  我和小岳从车上搬下几个哈密瓜放在地上,取了刀,切开一芽一芽的,开吃。

  我们这帮驴子是从网上召集的。本来是想寻一两个人,凑够一车人就出行,但帖子发出去,居然来了10多个。头天晚上在北屯市过夜时,安排好他们的食宿,我就和小岳找到我的朋友潘,再去了181团12连的一个瓜地往车上装了一车哈密瓜。这个季节哈密瓜已经开始拉秧,满地的瓜堆在地里,等着售卖出去。连队的农垦职工和潘熟悉,就让我们自己在地里挑瓜。拣了30多个金黄色的。

  这边,抒完情的驴子们就蹲在车边吃瓜。这瓜因为是秋季的瓜,很甜,瓜中的糖份很高,吃完,手上黏乎乎的,光拿纸擦不拿水洗还洗不干净。

  小华就嚷嚷着,在我们杭州,吃的新疆哈密瓜都是生瓜蛋子,好难吃。小岳就喊他,你把最后一芽吃掉,别浪费,回去你就吃不上了。

  也是,新疆的哈密瓜到了内地,根本种植不出这个“味”来--哈密瓜必须在沙壤地里种,怕多水,要高温,白昼温差必须在15度左右,这样适宜于糖份在瓜中的储藏。最好的种植地是在沙漠边缘的小块绿洲上。

  拐下那个大坡,没走多久,就到了白哈巴边防站。因为是属于哈纳斯边境区管辖,边防战士也就没检查我们的证件。

  边防站只有一座不高的哨楼,面朝着阿克哈巴河,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一座不高的山丘,看不见那边有什么景物,和我们这边的草地一样,绿色。

  在边防站门口下了车,不远处就是白哈巴村。

  大伙就步行去村里。

  我没和他们一起走。先是站在边防站口看那个战士教一位穿着碎花裙子的女孩子骑马,估计那女孩子是这个战士的女朋友什么的。骑在马上的女孩子被马颠得一惊一乍地叫唤着,那战士就安慰她。抱了双臂看着这景,就想起自己刚毕业时拉着女孩子的手滑旱冰时女孩子的叫唤声。自顾自地就甜蜜浮想了一阵子。

  待那战士和女孩子骑马走远了,我这才想起朝村子里去。

  边防站口有座松树板建的木屋,就走近敲了敲门,出来一个半大的女孩子,我说我要骑你家的马,可以吗?小姑娘大概是怯,又听不懂我的话,就喊了屋里一个大小伙子出来。一说,那小伙子没说什么,牵了门边栓着的一匹马,叫我站在马跟前,我手抓了马鞍,他再用手顶着我的膝盖,一侧身,坐在马上,自在地朝村里走去。

  白哈巴村实际叫阿克哈巴村,“阿克”在突厥语里是“白色”的意思,“哈巴”是一种鱼的名字。属于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的一个自然村,深居深山密林,终年与外界交往很少。这几年旅游开发后,来这里寻幽静的游客不少,也就带来了外界新鲜事物。一部分人就知道了商品经济,骑马、接待游客赚钱。

  村子住着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图瓦人,以流过村中林木茂盛裹夹着的一条不宽的小河为界分开居住,右边是哈萨克族,左边是图瓦人。

  平常时候,从衣着和长相上看,图瓦人和哈萨克人没什么区别,皮肤黝黑,脸庞红润,逐草而牧,日落生烟。语言上,图瓦人和哈萨克人尽管都属于阿尔泰语系,但图瓦人为蒙古语族,而哈萨克人属于突厥语族的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但他们由于常年共居、交流,大致上,图瓦人使用哈萨克语的机会更多一些。

  小民族并非弱民族,但在社会、生活的演进中,小民族就不自觉地吸收了大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因为,小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概率很少。

  哈萨克人的祖先从河西走廊迁移到辽阔的天山草原后,进而又西进北上了巴尔喀什湖、伊塞克湖和阿尔

泰山脉,逐步游牧于深山草原,他们不愿离开深居的草原一步,就像鱼上了岸,没了生存空间一样。而世居于阿尔泰山林里的图瓦人更是保留了自身原始古朴的民风。尽管很多人想搞清他们到底是从俄罗斯的图瓦来的还是中国元大帝西征时遗留下来的蒙古人的后裔,但生活在哈纳斯和白哈巴的图瓦人根本不想知道(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的老祖先是哪里的。

  图瓦人的性格比较腼腆,见人很想躲开。我们遇见的好几个图瓦人就表现出这种态势。骑马过程中,我遇见好几个图瓦人,就朝他们打手势,说问候语,但他们漠然地从路中避让到路边。我就一阵内疚,仿佛是尘世中到来的人搅乱了他们桃花园般的宁静生活,打乱了他们固有的生存心态。那一刻,我曾勒马伫立在小道上,静静地思索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小小的图瓦人的举动。我甚至在想,我们是不是不该来白哈巴?

  牵马的哈萨克小伙见我的马术还马虎,就远远地离开了我。反正这个小村袖珍得像一个大宅院,他也不怕我这个外来人骑了他的马丢失。我就抖了马缰绳,双腿夹紧马肚子,让马开始慢步走,目的是享受白哈巴的宁静。

  这时,就见一个小伙子从前面走来,远远地我就下了马,待他走近时,我就和他搭话。

  他还算不怯。我俩就站在草地上聊。他是白哈巴小学的图瓦教师,21岁,从县上的中学毕业后回的村中学校。村上一多半的哈萨克族和一少半的图瓦人,有20多个孩子就读。

  也就这么多的聊天内容已经叫我心满意足了:毕竟我的简单目的达到了--我就想随时随地地和我不熟悉的人聊上两句。

  那边,我们的驴子们已经走累了,躺倒在一处铺满金黄*色白桦和松叶地上,旁边,就是那条流着清澈溪水的小河,河上杂乱的着松树,远山上还有点滴的白雪。

  远看,他们躺倒的姿势和周边的景物组成了难得一见的一幅水墨图画,我就朝他们抒着情喊:好美啊!

  这抒情,是发自内心的。白哈巴的静谧使我从城市的喧嚣中回到了原始。

  然后,我们就冒然走进一户图瓦人的家中。

  白哈巴的牧民居住的都是木塄搭起的屋子,人居的,畜居的,门前一处平坦的院落,院落远处是牲畜的圈。

  图瓦人的家对我们来说很新奇,不光是他们,包括我,也没进过。这户图瓦人家的一个老爷爷和一群妇女小孩在屋里,不知道在干什么。迈步进屋时,他们一齐盯着我们望。然后,说,我们是游客,想在你家吃饭,你们接待吗?

  那老爷爷其实也不大,估计有70多岁,白胡子,黑脸庞,高个子,穿了一件黑色的袍子,头上戴顶毡帽。他就站起来,告诉我们,他家接待过游客。问我们吃什么?

  我说,炒几个菜,吃米饭。

  老爷爷就朝那几个妇女嘀咕了几句,全都走出家门朝伙房走去,生火、架锅、拣菜、淘米。

  我们一帮就开始和那几个小孩逗。

  图瓦小孩倒不怕生,一阵子,我们就打成一片了,小华还拽了那个7岁的小男孩牵了马出去溜达去了。

  这顿饭,那几个妇女弄了不到半小时就好了,素炒的茄子、土豆丝、大白菜、豆角,

西红柿炒鸡蛋,还有炒的马肉、羊肉。

  我们就坐在露天院子里的阳光下吃。放了一个长条桌子,菜都摆在桌上,我们围了一圈,分发了筷子、碗、茶杯,开吃。

  妇女们的饭菜炒得满合我们口味的。这几天在哈纳斯湖,一直吃的是羊肉拌面、抓饭,没菜吃,那一份不多份量的拌面要了我们40块钱。几个南方来的妹妹就发誓不吃哈纳斯的拌面,嚷着要吃青菜。这时,她们几个就不管什么“笑不露齿”的古训,唧唧喳喳地没了闺秀地夹菜吃着。

  十多个人狼吞虎咽地吃着,第一次上的8个菜居然不够吃,半中间,又唤来主人家,照原样菜再上了一份,这才吃饱了,北京的小高是胖子,吃得腰直着。

  吃完饭,就开始闲情逸致了。女驴和那些妇女小孩聊天,还拿了人家正在绣着的花毡花毯要取经,男驴骑马出去溜达。

  我拿了爷爷家的毡子铺在地上,躺在院子里的太阳底下晒。

  秋日深山里的阳光很舒坦,砸在身上,软绵绵的,一扫前几天在哈纳斯湖边松林里的阴沉,心情也就舒适多了。

  我这次来哈纳斯,是第二次,上次是7月如火的季节,哈纳斯深山里是那种清爽和清新,这次是“十一”期间,满地的黄草,显示着牧场的丰腴。

  不一会儿,一帮人就回了院子,也学着我,再横七竖八地躺在毡子上,晒太阳,睡觉。

  懒洋洋地起来时,看表,是下午6点,太阳已经西斜。这一天的白哈巴,尽管只干了几件事--骑马、聊天、吃饭、晒太阳,但却是很悠闲的一天。对于来自内地的驴子们来说,静静地享受边陲牧民小村的一点点生活,也是一种放松和调剂,出外旅行,寻觅的就是一种未知的新感受。

  向老爷爷家道别后,一群人走在村中的小道上。正是炊烟袅袅的时候,路上的哈萨克和图瓦人不多,只有羊群和马儿的身影。

  路过那个边防站时,有个值勤的战士肩扛着枪目送着今天最后一批离开的游客。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香港将推出特色旅游 (2003/06/24 07:36)
庞各庄西甜瓜旅游开始 北京大兴旅游全面恢复 (2003/06/24 07:27)
旅游局通报旅行社年检情况 北京中服国旅未过关 (2003/06/24 07:06)
广东做好全面启动旅游市场准备 (2003/06/24 07:06)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