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 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10:29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coffee06270008欢迎网友投稿 11月19日晴 昨天下午从泸沽回到古城,拿了一堆衣服到青年旅馆去洗。给了一电话给小猪,知道他们徒步虎跳回来,就住在青旅,明天回重庆。于是与他们共进晚餐,一个个晒得挺黑,但很兴奋,小猪一直隆重推荐:“虎跳是一个人一辈子必须走的一条路”。 那边泸沽的玩伴“杀人”兴致不减,一个劲儿催促。最后与小猪他们互道珍重,就此别过。一直“杀人”到12点,我累了,以后几天要过自己的生活了,北京的朋友们固然好,但若不推辞,这样的夜夜笙歌同城市里的状态有何不同!? 懒觉在9点醒来。按计划的设想,每一天早晨,要晨起跑步或散步,沿古城每一条不同的小巷。第一天绕上了万古楼,今天从四方街的第二条入口走吧。果然,越往里走,越多不同风格的庭院和风景,比城中心宁静多了。进入巷里,居然没有通向山上的路,我事先没看过地图,管他是哪儿呢。不如一直走下去,遇上有米线的地方,就停下来吃我的早点。 一直走,居然一直没有,但安静的偏僻的巷子令我陶醉。突然,一阵古琴声从前面一小门里传出,琴声悠扬。我对自己说,这琴声必是出自电视或收音机里的,如出自真人所奏,我就停下来。 这一停,让我认识了格桑扎西。 原来,这是一家藏式小客栈,一个着汉装的小伙子在弹琴。我问:可以看看吗?他们连说请进请进。进入院子,小小的天井里,一个穿藏袍的小伙子趴在小凳子上写字,见我进来欠身道:“欢迎”。还有一位在洗衣机旁捣鼓,一位在角落里看电视,我寒暄了两句,在门厅坐下,和弹琴的小伙子攀谈起来,我说刚才我以为琴声是从电视里传出来的呢,真好听!他忙笑到:“我不会弹的,我表哥才会。”“你表哥是谁?”“扎西,在里面呢!”他指指里面穿藏袍的小伙子。一边把自己的弹指解下来,说:“扎西,你来”扎西说,你来吧!他犹豫着,又戴起来,弹了好一会,终不成曲,还是把指套脱下,跳起来道:扎西,还是你来!边跑进院里,站他身旁。 扎西趴在桌上,把最后几个电话号码抄完,不急不徐地走出来,先给我面前的香坛里点了一支香。我问道:“这是藏香吗?”“是”“你叫扎西吗?”“我姓秦,藏名叫格桑扎西”“为什么你姓秦呢?你父母中有汉族人吗?”我疑惑道。“没有,我们藏族人也有汉姓的。”他给我解释了一下,没太听明白,也没好意思再问。我突然很想喝杯咖啡,在这儿坐一坐,于是走到门口,对着对面的小小超市问,“有咖啡吗?”答曰“没有”。我折回来,扎西忙问:“喝茶好吗?”“好,谢谢”我忙道。他回头对里面的小伙子叫道:“阿斌,倒茶来。”过一会,一个小伙子把茶端进来,还有一盘小吃。我忙连声道谢。茶热气腾腾的,和袅袅的香烟一起,让我心里一阵暖和。扎西已在戴弹琴的指套,他长得两道浓眉,眼睛大而明亮,人清瘦而腼腆,象汉族人多些。他准备弹琴的姿势优雅,端庄的表情里有一丝害羞,左手把右边藏袍的袖子往上撸了撸,略微调了几根弦的音。最后,把琴往自己身上微微一靠,双手一抬,演奏起来。 如何形容我当时的感觉呢?扎西的琴声扬起来,轻轻柔柔,指尖掠过琴弦时,优雅极了。古筝传出的,是我从小时候就为之陶醉的声音。眼前,香雾缭绕,琴声悠扬,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篁中,除却琴声,只有竹林里的雾霭重重,和我穿过烟雾的湿润的视线......行云流水的一曲弹毕,我情不自禁且由衷地说了句:谢谢!扎西笑了,有一点害羞。他说:这首曲子叫秋风。我说,这首曲子不知为什么让我想起草原,尤其是前面琴声急的地方,但后半段又让人有江南水云间的感觉,不象是蒙古或藏族的民间音乐。他说对,这首曲子主要吸收了汉族江南的曲调,说的是一个被贬的官人,在回乡的路上,看到秋风萧瑟的景象,忍不住感叹,是首比较伤感的曲子。“还好,还不算太悲凉,如果用二胡效果就更强了。”“对,这首不算很忧郁。我会一首,讲的是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曲子,但那不是我喜欢的风格。”“太激昂?”“对,我喜欢略为忧伤的风格。”扎西说这些话时,表情十分自然,聊了几句,他抬起手,又弹奏了一曲,琴声吸引了路边经过的一些游人,禁不住驻足倾听,都被他的琴声陶醉了,一个小女孩还走了进来。屋里的一位汉族男孩看我披着沙发上皮衣,很冷的样子,端了一个火盆进来,放在我脚边,并招呼那女孩坐下。一曲毕,扎西接着又弹一曲,琴声初始响亮急促,转而轻柔悠扬,我顿觉这是首蒙古歌曲,马蹄得得,在月光下掠过。曲子很短,奏毕,扎西笑道这是首蒙古小夜曲。我觉得自己仿佛通灵一般,对扎西的每一首曲子都有心灵感应,在这样的气氛中,温暖而陶醉。 一会儿,心情稍稍平复,我和他闲聊起来,向他请教了好些古筝的指法。扎西有很多意思瞬间无法用汉语表达,当我帮他把想说的词表述出来,他总是很兴奋。最后,扎西又弹了一首“冬雪”。那位汉族男孩走出来,聊起来,扎西陪坐了一会,就解开指套,结束了演奏。 原来这是几个好朋友一起开的客栈,扎西,还有一位尼玛扎西,都是藏族人,他们说,尼玛的舞跳得好,在东巴宫跳舞,约我晚上一同去看。“门票还可以便宜呢。”汉族男孩子是江西人,从前搞旅游。盛赞他的几位朋友,会吹笛,弹古筝和拉二胡。我一定要见到他们,并聆听他们的乐声。 最后相约七点钟我再到客栈来,同尼玛一起去看东巴舞。 11月20日阴 写完上面那篇长长的日记后,我开始研究去中甸和虎跳峡的路线,然后写了张帖子贴到青年旅馆,晚上看完东巴舞后,在四方街见到了后来中甸之旅的旅伴--雷。此是后话。 昨晚还有一事值得一书,晚七点,和格桑扎西的朋友尼玛在东巴宫门口碰头,尼玛说:就一个人?我带你进去吧。带我走到东巴宫里,上了2楼,也许因为这时是淡季,楼上一个人也没有,我于是坐在了舞台的侧上方,这样,每个演员的表情我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从那位主唱主跳,一个70多岁的老头,出场至结局,我都被他丰富的表情和超绝的演技震撼着。 还有那位主持,同样也是位70多岁的老头,他的骄傲和激情,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和现在,我都不禁为老头子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所感染,一个人可以对所从事的工作如此骄傲,必是把它当作了事业,这样的人真是幸福。我不知自己是否也可以找到,令我充满激情的事业。 说到这些老艺人,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著名的人物,宣科。我五月份第一次到丽江时,听了纳西古乐,但宣科彼时正好到北京去了,没遇上,但那群老人及他们的表演也足够震撼我的了。这次来丽江,再次造访纳西古乐厅,只为宣科而来。 香港的蔡谰对宣科的描述特别精彩,蔡谰也是见多识广的人,但文章里透出一种不得不佩服的口气。宣科的幽默,睿智,不羁,甚至狡猾,那些与我先前听到的,想象的,完全不同的特质,必是历尽沧桑才能打磨出来的,拥有它们的人必有坦荡的胸怀,和超脱的心态。那些特质比他的聪明和才华都重要,因为他的主持风格,我们可以在国外很多资深的主持人身上找得到,但类似的经历,却找不出第二个来。宣科之所以被纳西人视为国宝,是有道理的,那是感激他对纳西文化所做的一切。而我觉得,宣科在小我短暂的一生中,纳西走向世界的漫长岁月中,所做的一切,即使有褒有贬,但我都能感受到他历尽沧海桑田后,巨大的人格魅力。 丽江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着艺术气息和自然魅力的地方。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