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天坑 天造地设的人间奇观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5月16日10:48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师嫣欢迎 网友投稿

  一

  去天坑的路上,我就在想,这是谁撰的词儿?天有坑吗?我只听说天上有“黑洞”,那洞如何个黑法,虽有一美国驴友(作者指爱好旅游的人)巳上天去玩儿了一趟,但到底尚未前去一探。至于乐业的这些大坑,明明在地上,当初是为什么硬叫个“天坑”出来,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乐业是一个山窝窝,这窝的意思是说方圆几百里,整个儿地界全是山。那些山虽然大,最高的老山巳拔起两千多米,可这些山,有多少腹中竟是空的,也很难弄清。去天坑前,我们曾去过一个山顶上很美的村子叫火卖村,那里的乡亲头一桩事,就是把我们带下一个山腹中又深又陡的洞里。艰难地扶着铁梯下了底,挂着几盏白炽灯,却映出了一个斑斓的场景。满地的石葡萄,石灵芝,活灵活现自不待说,最妙的还是那挂了几十丈高的薄帘布,那溶石薄得真像刚洗出晾上的一匹柔绢。仰首上望,影影绰绰似有人被钉在十字架上。我忙问老乡这洞可来过老外?老乡却说,再往下吧,下面更好看。可往下一看,黑乎乎的只听见水响。我没再下去,下面有多深呢?老乡也说不上来。出洞以后,他告诉我村中还有洞,当然我是不再去了。走过山坳,却见着一个不大不小的天坑,同样深不见底。我呆在那边上想,这不过一个村子,地下七孔八窍的巳经弄不清了,那么,这乐业山窝窝里的洞呀,坑呀,还数得过来吗?

  就这么,一路洞连洞,坑连坑地走到大石围,进了大门还跑了十来公里,几个天坑巳在路边过去了,终于来到那个画儿上最大的那一个。走上一段山花簇拥的石砌平道,可以看见前方用木板搭了个平台,三步并两步爬上去,站在那儿往下望。

  能望到什么呢?斑驳的石壁上点缀着绿树青藤,氤氲雾气若有若无从坑底飘上来,对面的巨大石壁高耸直入云端,只觉得这坑虽陷了下去,而这坑的边上却看不出坑模样。瞅见那对面山顶上有一小亭,一问,说是西峰,身边儿的这座山叫东峰。看来要看天坑全貌,当然不可能像CCTV那样去弄个热气球来,好歹都得自个儿登山,那么,我们还是去西峰吧。

  公路弯来绕去又走了好几公里,再顺着平缓的石阶悠着劲儿爬,居然还是喘着粗气才上了西峰。在峰顶的平台上凭栏眺望,哈哈,这天坑终于象模象样了。给人的感觉仍是大,大得什么山坡(坑底的堆积层),森林都装在坑底。然后才是深,但到底有多深,是说不上来的。三峡夔冂那绝壁,也不过如此吧?!

  二

  广西境内,多喀斯特地貌。据说石灰岩地壳怕的是水,别说水滴无孔不入,即使没孔,也会楞将那山石弄几只孔出来。千万年间,水一厘一寸耐心地雕刻着,不弄出个千疮百孔它是不会罢休的。有了孔还要扩成洞,这洞一多一大,没准儿那一天,山就塌陷下去了,于是才有了坑。

  我对这些坑是什么肘候形成的,不太感兴趣。过于悠长的地质年代,动辄就是上亿年。水有的耐心,我可没有。我只是想像着,这坑是怎样塌下去的?是渐变还是突变?是轰然一声天崩地裂?还是像电梯那样悠悠落下?

  若是呼啦一下干干脆脆地塌了下去,只怕是要闹一场

地震了。那一刻的气势真难以想象,震天巨响中,一忽儿大山没了,冲起的烟尘散去,地下成了一大坑。这样的场景,也许才能谓之震撼。只可惜,除了老天见着了,没人瞧见或拍摄下来,因为乐业天坑的形成不会不早于从猿到人的年代。但是,水并没有罢手,乐业是个缺水的漏斗地区,水还藏在地底悄悄地鼓捣着,说不准到了哪一天,还会塌出几只天坑来。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事。咱们,或咱们的儿孙们,是不是买点DV、胶卷什么的预备着呢?

  当然,像电梯那样,一两日间,悠悠地塌落也很好玩儿。设想一户山顶人家,睡了一夜,早晨推门一看。哎呀,咱家这是到哪儿了呢?家“陡”四壁,给山关起来了?这种惊吓,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在大石围的方圆几十里的山中,我们没见到一户人家,退耕还林使天坑山脚下的窄田都长出青草小树。听说人们都迁出去了。是不是也担心有人家陷落坑底,我倒还没细想过。有部电影,好像叫“日本列岛沉没”,说的就是小日本哪一天沉下海底之事,看来这担心还不是多余的。

  最不好玩的是慢慢地陷落,十天半个月还没动静,十年百年还是老样子!那山那坑较着劲跟你磨,一代代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千年俱往矣,也没落下一两寸去。那愚公移山式的盘算,也没招了。如果是这样,我倒非常庆幸自己,2003年4月的一个午后,顶着三两滴细雨来到这天坑边儿上——咱到底是等它塌落下去,再长出森林,再挂上青藤,再开出满山的鲜花才来的。

  它到底是怎样塌落的?没有人告诉我。见过乐业及

奉节有关天坑的文字资料,虽有“形成于……”之类,但语焉不详。想来地质年代实在是没个边儿,人们没见过,谁也不敢瞎说。那么,你胡思乱想些什么呢?

  山风从天坑底吹拂上来,带来坑底隐隐作响的松涛,反倒衬出四周极度的静。可以看到蜿蜒直上东峰的小路和东峰顶上的山亭,但杳无人影。偌大的大石围天坑,只有我们一行几人,孤单单地被撂在山顶上。想想这大山的崩塌,不是也很有趣么?

  三

  阴沉沉的天上,乌云开始涌过来,像是要把我们推入坑底。

  那天坑真正的底在哪儿呢?西峰上仍看不到。人们常说,心里没底。是说那事有些虚,“靠”不住。往下看天坑,这心也悬着。因此下底去溜溜瞧瞧,也就令人向往。难怪不少人问我是否下坑底去看过。

  那底下好玩儿吗?不好玩。实际上我是下去过一次,当然不是在大石围,而是途中那个“穿洞天坑”。

  任凭多么富有想象力,也实在弄不懂这水除了弄出个天坑,还整出如此巨大的一个岩洞,使之穿过厚厚的山壁,直抵那天坑内悬崖的半空。走过穿洞,完全不须拧开头灯手电什么的。洞中石钟乳石笋不多,干燥无水。最初这洞是如何雕凿出来的,我想不出任何答案。

  走出穿洞进天坑,有石阶盘旋着下到坑底。本来抬头只有巴掌大一块天,还被满坑的老树藤蔓遮了个严严实实。有好几处,得钻过或爬过古藤才能前行。由于日照不多,山花儿多是白色或浅色的。坑底有很重的腐殖物气味。

  依我说,若是这“底”儿,不要也罢!当然,大石围天坑比“穿洞天坑”要开阔得多。坑底有流水丘壑,密林野花,往上望天地要大得多,但终究还是窄小的。

  天坑的发育并没有终止,我看到山壁的风化和落石也很严重,如此下去,只怕有突破石围的那一天。假以时日,是否再演变成阳朔那样的孤峰秀岭,也不可知。

  这天底下,没有恒古不变的东东,若说有,则是这变化本身。原本就没“底”,你去找这底干什么呢?沧海桑田,从海到山,从山到天坑,从天坑到秀峰,或者最终被“夷”为平地。变化原本就是如此丰富多彩,连大山的坍塌,都可能塌出几个神奇如斯的天坑来。天地既如此,何况人乎?

  塌就塌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了天坑,我谓青山更好看!道是岁月悠悠而人生苦短,一途走来,好容易才上到西峰天坑边儿上,才有这小憩发呆这一刻。

  标高海拔1466米的石碑在路边给西峰打出印记。如此天荒地老的大山里,走累了,坐在那山石上发呆也很爽呐!虽然傻傻地刨根问底也许并不可取,但随想一曲,说是怡人小调,似也无妨吧!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散人自由自在的湖居生活 (2003/05/15 10:42)
苏州 一个不太张扬的城市 (2003/05/15 10:17)
泰顺--横看成路侧为桥 (2003/05/15 10:57)
那是我离别了七年的故乡(上) (2003/05/15 10:31)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