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湘峪三都 悠悠往事几度相思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4月22日09:46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戾太子欢迎 网友投稿

  那天,正捧着一本《明史》咬文嚼字,同事问道:又准备探寻谁的心路历程呢?我回答道:何止于此,过几天我还准备去他们家看一看呢。

  3月14日中午,春雨绵绵,与壁虎、山羊、靖儿会合,乘坐太原至宜昌的火车出发了。晚十点半,在沁水县嘉峰镇下车。“沁水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之一,当地最大的两座煤矿就座落于嘉峰镇和端氏镇。事实上,沁水最早的名字就叫端氏,并且沿用了上千年,当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曾将晋君迁居于此。嘉峰这个地方也很有意思,地图上标注的地名是加丰,煤炭系统用的名字也是加丰,但铁路系统用的却是嘉峰二字,以至于我在铁路网站上用“加丰”二字搜索不到任何信息。

  嘉峰火车站距离嘉峰镇还有三华里的路程,虽然站前很多

出租车接站,但看到时间已晚,我们就近投宿于火车站附近的一个招待所。

  “金郭壁”与“小北京”

  东出嘉峰镇,便是沟通运城和晋城的公路,第二天,我们从这里搭乘客车,沿着沁河北上十华里外的郭南村。下车后走过一段泥泞的土路便来到了沁河边,一座钢索吊桥飞架于沁河之上,桥的对岸,就是郭南村的沿河护坡和废弃的堡门。

  郭南村只是昔日“金郭壁”的一部分,如今郭壁村已经被划分为郭壁南和郭壁北两个行政村。事实上,郭南、郭北在过去不仅连为一体,而且规模远甚于今,仅村中的主街就长约五华里,“金郭壁”的赞誉绝非溢美。虽然沁河河道的西移、文运与经济的衰落带走了它往日的繁华,但大部分明代民居保存基本完好,古村的格局依旧完整。

  郭壁村座西向东,背山面河,沿沁河西岸座落在山坡上。郭壁村夹在沁河与侯月铁路之间呈带状分布,村东为沿沁河修建的石质护坡,村西山顶上建有夯土城墙。做为兴建于乱世的防御城堡,村内又被划分为众多区域,它们之间通过内门楼或过街楼被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封闭的防区,这些区域均以“坊”或“里”命名,如“宁远坊”或“三槐里”等等。村内目前还保存有多座内门楼和过街楼,楼下通行,楼上则建有观音阁等宗教建筑或戏台等公共建筑。在郭南村的山坡上,有一座内门楼建有“丁”字型门洞,这是当地现存仅有的孤例。

  郭南村还保留有一座“崔府君庙”,庙中的乐楼建于明代天启七年,是市级文保单位。“崔府君庙”为纪念历史上的清官崔钰而建,我手中没有他的资料,但在晋城地区,“崔府君庙”还有多座。

  郭壁村民居是典型的晋东南风格,四大八小,以二到三层的四合院建筑为主,大多为明末与清代遗构。郭北民居与古街较之郭南保存相对较为完好,也更为宏伟气派,建筑、装饰艺术水平也更加高超。郭壁村保存有多座“进士第”,这些建筑外观豪华,门楼、外墙和门内照壁均装饰有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有的门楼外侧还建有装饰着“忠”、“孝”二字砖雕的照壁。石质或木质门匾多以“进士第”、“大中第”等为内容,有的还刻有宅主的历任官职。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右通政的韩范的府第,就是其中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处。

  郭壁村西北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堡中之堡,名曰“青缃里”,俗称“王家圪洞”,王氏家族的宅院就集中在堡内及其周边。虽然这个家族的先辈均名不见经传,村中晚辈对他们也知之甚少,但仅此一座城堡就可以使我们确信,他们是“金郭壁”最为显赫的家族。

  走过郭北长长的古街,穿过“三槐里”高大的门楼,绕过“进士第”的曲折小巷,眼前豁然开朗,修筑在山坡上的巷道全部用平整的长石条铺就,上完几十级石台阶,就是“王家圪洞”高大的城墙,城门的石匾上镌刻着“青缃里”三个大字。青,青色也,也是青史的代称;缃,浅黄色也,也是书卷的代称。由两种色彩组成的“青缃”二字,也作青箱,指的是世传的家学,很明显,这是一个书香门第。

  “青缃里”内,如今只留下两处完整院落,其余都已化为萧瑟颓败的断壁残垣。郭壁的许多门匾在文革中都遭到了破坏,有的石匾或砖匾上的刻字被凿去,有的木匾上用墨汁或粉笔书写了毛主席语录,不少语录颜色如新,仿佛就写在昨天。“青缃里”院落的门匾也难以幸免,南侧院落门匾上写的是“为人民服务”,北侧院落门匾上写的是“极高明”,似乎为原物,又似乎是重新写上的,端祥许久,未能参透。

  南侧院落过去曾是一座书院,院内东侧为一座五开间的二层楼房,明柱厦檐,六根明柱全部采用高达十余米的石柱,这种石柱在郭壁屡有所见,但在山西其它地区的民居建筑中则很少采用。在这座藏书楼上,重叠着三个时代的标语。明柱上用正楷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以劝学为内容的对联,墨迹已经非常浅淡,从年代上说至少也是清末以前;在二楼走廊外侧,用白色石灰汁书写着“减租减息”的口号,印刻着战争年代的烙印;在明柱的劝学对联上,覆盖着一幅墨迹清晰、书写凌乱的对联:“老老实实写材料,认认真真讲问题”,充满了浓郁的文革口气。一座四百年前的书院,就这样忠实地记录着他走过的风风雨雨,将过去的和正在发生的历史还原在你的视野中。

  站在郭北村头,便可看到豆庄,穿过一片二华里的田野,就进入了村内。豆庄在过去其实名为窦庄,北宋年间,左屯卫大将军窦璘由陕西扶风迁居至此,窦庄因此而得名。

  传说窦庄人张烈功在京为官,其母亲非常想亲眼看一看北京城,张烈功考虑到母亲年事已高,便说您不用亲自来了,我在家乡为您建造一座北京城就可以了。参考北京格局修建的窦庄建成后,也就获得了“小北京”的美誉。这个传说在二十里外的阳城皇城相府也曾听到过,只是主人公变成了陈廷敬。

  张烈功其人史无可考,他有可能参与过窦庄的修建或修缮,但窦庄真正的建设者是明万历二十年进士、南京大理寺正卿张五典,关于张五典及其子孙三代,《明史》有传,重点记述的是张五典的儿子张铨。张铨,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先后为官河北、陕西、江西,担任御史十余年。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列举“七大恨”,后金开始向明军发起攻击,身为一介文官的张铨屡次上书,指点辽东兵事,力荐熊廷弼,甚至还极为专业的从战略战术角度评述了辽东总兵官张承荫败殁的原因和责任。明朝末年,明廷起用大批儒将,张铨也在天启元年监军辽东,赴任不久,后金兵围辽阳,明军大部溃散,张铨与经略袁应泰率残部苦战三日,城破被俘。张铨拒绝后金的招降,被送归官署,他遥拜明帝与父母之后自刎。张铨殉国后,明廷赠兵部尚书,谥忠烈,诏恤侍养在家的张五典,任命张铨之子张道浚为锦衣卫佥事。窦庄及其周边现存三座张铨墓,从史料分析,应该都是衣冠冢,它们传达着乡人对忠烈义士的崇敬。

  崇祯初年,陕西农民军王自用所部屡犯山西,具体历史背景在第十一章《皇城相府、郭峪、砥洎城》中已有介绍,深谋远虑的张五典正是在此时构筑了窦庄城。窦庄的地形与郭壁相似,背山面河,仅有一座吊桥与河东相通。窦庄城建城不久,张五典去世,明廷赠太子太保。

  崇祯四年,流寇入沁,族人请张铨之妻霍氏远走避难,霍氏说:“避贼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贼,身更不保。不如盍死于家。”霍氏于是率族人及入城避难的乡民坚守四昼夜,直至流寇退去,窦庄因此被地方官员命名为“夫人堡”。第二年四月,流寇再犯沁水,杀明将猛忠,时谪戍雁门关的张道浚闻讯后私自率兵驰归沁水。八月,紫金梁、老回回、八金刚率三万之众再围窦庄,被张道浚击退。次月,流寇三打窦庄,张道浚率军由窦庄上游潜渡沁水,绕贼身后而破贼。在此期间,在张道浚的倡议与帮助下,沁水、阳城一带先后建立起五十四座军事与民用相结合的城堡。崇祯六年,明军与满天星、乱世王、混世王等流寇激战于沁水、阳城,互有胜负,巡抚孙鼎相为张道浚请功,但御史弹劾他擅离职守、私自回乡、冒名争功,又因为沁水县城失守,谪戍海宁卫。

  窦庄的保护程度远逊于郭壁,如今的窦庄,城墙尽失,“小北京”的九座城门只剩下了四座,但“天恩世锡”的高大牌坊和一座座“尚书府”、“进士第”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象出当年的规模与鼎盛,追寻到张氏祖孙三代的功业成败。

  我们沿沁河北上的行程终结于窦庄,窦庄北上四华里,还有一座坪上村,那里是隆庆二年进士刘东星的故乡,他的墓,就在村北半里。刘东星《明史》有传,先后担任漕运总督、工部尚书,与三十里外阳城上庄的户部尚书王国光是儿女亲家。刘东星与明末著名思想学、文学家李蛰交往极深,李蛰曾不远千里来坪上刘东星家中客居,他与利玛窦的结识也是刘东星引见的。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行者笔记:故乡的回忆 (2003/03/10 10:50)
行者笔记:云南行走 初到昆明 (2003/03/07 11:46)
行者笔记:美丽古镇上里 (2003/02/27 13:53)
行者笔记:雄伟的碉楼 (2003/02/27 11:13)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