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哥食话:吃遍天下之婺源火焙肉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4月10日11:40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深圳文哥 去婺源,缘于一本摄影家的婺源作品集。在那个集子里,婺源的四季美如仙境。有关婺源的文字,也都指向一个被人遗忘的世外桃园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我的旅游更倾向于风光背后的民俗学而非历史学,我对遗迹本没有兴趣,只对单纯的风光和城市都会中浓郁的人味而倾心。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开始惜力,对交通和住宿颇有要求。 但是2000年,我破例去了婺源,并因此放弃了近在咫尺的徾州,放弃了三清山,也没能完成对江西东部的贯通。从黄山下来,我阴差阳错地去了千岛湖,,然后折回来又去了婺源。那时候的婺源,想来正是开发的中期,道路和住宿非常差,景点不成气候,只不过是当地政府在打旅游牌罢了。回来后我试图阻止几个想去的朋友,但没有成功。“..那里与世隔绝”这对现代人颇有吸引力,城市人在笼子里关得太久了。 说了几句题外话,现在继续我的流水账吧。 在李坑渡过一个清灵的夜晚之后,第二天我租了车去西线的思溪、延村和清华。乡村公路基本上是不上等级的,弯来弯去,路边有小溪,水牛,打猪草的女孩。先去了最远的清华“古镇”,车停的地方,是一个南方常见的小而杂乱的镇子,几家小吃店,几个服装店,也有网吧和录像厅,来回走了一遍,上了会网吧,出来没见到任何“古镇”的影子。心里忽然有点烦,想走掉算了,这时候看到了一个胡同的墙上画着指示古镇方位的箭头,拐进去走了一会儿,忽然出现了一个类似于芙蓉镇味道的街巷。 如果没有乱七八糟的电线,这个小镇用来拍古装片太合适了。举目都是烟火气十足的木头房子,应该有几十年了,感觉比李坑的“明清建筑”显得更旧一点。街头有一个剃头挑子,一个老者正坐在那里剃光头,几只猫一条狗大大方方地在街上漫步,几家门口都有人蹲着吃饭,街尾也有个卖“油煎灯”的。 沿着“明代暮云庵”的指示牌走了挺远才找到,青瓦白墙,是典型的客家大屋,檐角是飞起来的,这是和徵式民居的不同。屋很高,但很单薄,杂居在民居之中,不太符合尼庵的选址标准。门上没什么标志,虚掩着,一推就开了,黑咕隆冬的,站在门口过了一会才看清里面的情况:迎面是一台彩电,竹椅上躺着一个男人,还有一张床,上面好象是女人和孩子。没看见佛像庵堂,纳了一会闷,赶快退出来,才明白如今这里是住着人的,所谓明代什么只是指遗址吧。 这里的人,明显是生活在时间后面的,家家门口都有人蹲着吃饭,手里一个大碗,上面有大块的辣椒,有的饭是黄的,可能是杂粮吧。 从古镇往前走,穿过一些菜地,到了一条干涸的河边,出现了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跨度有几十米,有顶有窗,两边的出口上有对联,一群老人在玩纸牌九,对岸边还有两个水车房,水车连接了木制的磨坊。这个廊桥就是彩虹桥了,还是有些意思的。 中午的时候,司机突然提出要加100元钱,理由是今天是中秋节。不想影响了情绪,懒得跟他争。到了思溪,司机在村口等,我跟着一个上海来的团进村。这里比李坑的格局小一点,但有一套据说明代三品大员的旧宅让人开了眼,和《大红灯笼高高挂》差不多,三进的小院,有小花园有鱼池,无花果树下已经摆好了中秋的月饼,雕梁画栋的堂屋里正有一桌麻将,一个颤微微的老太太在翻晒着豆腐干,往日的奢华与今日的破败无声地展现着。 还有一处是《聊斋》的拍摄点,门前是一条小河,上面专门为电视剧搭了一座桥,想象着可爱的狐狸精从桥上跑过来,溜进小院的门里去了。不知不觉间迷了路,碰见两个热情的小学生,主动领我出村。出了村,我忽然发现是另一个出口,不是来时那一个。大乐,搭摩托车走人,让那个无良司机等去吧。 有一段公路只铺了石子,坐在摩托上颠得快散架了。一路狂奔回紫阳镇(婺源县所在地),下午在酒店洗衣服,洗澡,看电视里的足球转播,品婺源绿茶。晚上去街上吃饭,酒店不远就是大排档一条街。在一个人少的摊子坐下,点了竹笋炒腊肉和老板娘极力推荐的当地一种“东坡肉”。老板娘很精干,同时招呼着来去的客人,给她帮手的小女孩也很漂亮,可惜一说话才发现有点痴的样子。 走出棚棚,给家里打着电话。很快菜就上来,我发现那个“东坡肉”非同寻常,不是红烧肉,也不是老腊肉。老板娘老实交待本地人叫“火焙肉”,是用谷壳薰的五花咸肉,再铺在干苔菜上清蒸的。菜肥肉美,一高兴喝多了两杯啤酒。 县城小小的,也无处盘桓。又要一碟江西霉鱼,是用鲩鱼做的,有切块的鱼上撒盐和辣椒粉,腌一二日就成了,油煎着吃,极辣极鲜的。火焙肉有点肥,剩下了一大半,也不用打包了,走吧,看见老板娘和小女孩眼里的欣喜。 皓月当空,婵娟千里,独在异乡。乘着酒意在小城中倘佯,买了小萤光棒挥舞,站在大桥上向江面呼喊。意兴阑珊,忽然,怎么找不到太阳镜了?肯定是忘在大排档了。搭摩托车跑回去,急急地问老板娘,老板娘问小女孩,小女孩痴痴地看着我的胸口,忽然大笑起来。低头一看,嗨,我那付“乔治男孩”牢牢地别在领口上呢。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