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眼:小寺山的螃蟹滋味长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3月22日11:52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艾英 从丹东沿海岸线南行,有个东沟县,再往海边行20华里就可以看到海边有一个小山----小寺山,山上有一个边防哨卡,与对面朝鲜的薪岛隔海相望。上一世纪的60年代末,我们一群待分配的大学生就在这黄海边的部队农场种稻子、修水库,接受解放军的再教育。 农场的劳动强度我们尚能应付,社会上对知识分子的歧视我们也能忍受,但一月半斤猪肉、四两油和一日三餐的高粱米、冻萝卜日子,确实难熬。当时,我们想吃一顿红烧肉可以说是异想天开,但在海边吃顿螃蟹却简单易行。 我们是海边第一家,为了解决赶海人的喝水问题,尽管我们吃的淡水是从五里以外的地方拉来的,我们还是在路口支起一口大锅烧好开水,让那些赶海的人在我们这里歇歇脚,喝口水。当时这任务就交给了腰扭伤的乔宗淮,我们戏称他是乔老爷开茶馆。当时我们口袋里有几个钱,从赶海的人那里买些五分钱一只的大海蟹也承受得起,更何况是胃的迫切需要。我们就在乔老爷的茶馆旁的海蛎子堆上挑肥拣瘦,和赶海的人讨价还价。近年来,看当年的乔老爷在国际舞台上侃侃而谈,我想,乔宗淮把“乔老爷茶馆”从东沟县搬到联合国去了。 黄海边的蟹个儿大,一般都有人的巴掌大小,青黑的壳,一对大螯特别粗壮,上面还长满了灰灰的绒毛,见了人一边嘴吐泡沫,一边挥舞着大螯飞快地横着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我们把张牙舞爪的螃蟹用线绳绑起来(防止螃蟹受热之后乱爬把爪子爬掉)放到大的蒸笼上蒸,大约20分钟后,黑里泛青的大螃蟹都像喝醉了酒似的红霞盖脸,静静地趴在那里,变得娇羞无比。 我从没有吃过螃蟹,所以就学着上海人的样子先把螃蟹的盖子掀开,把灰白色的肺叶去掉,就露出雪白细腻的蟹肉,我试着把蟹肉蘸点姜醋汁放到嘴里,呵,一股从来没有过的鲜味立刻弥漫在我的口腔,这鲜香味一下子调动起我的胃口,我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只螃蟹吃光了,蟹螯、蟹爪都没剥壳,塞到嘴里嘎吱嘎吱嚼了几下就吞下肚去了。正在我踌躇满志地要吃第六只的时候,南方的同学们制止了我。他们说,一则怕我吃伤,二则怕我蛋白质中毒(螃蟹的蛋白属优质蛋白,吃多了消化不了),三则说我这样吃太浪费海珍了。桂林的同学说我是“牛吃蟹”。他们说漓江里出产一种河蟹,个儿不大,但味道鲜美,不光人们爱吃,水牛在水里洗澡时,见到螃蟹也是一口一只。我一时又羡慕起漓江的牛来了,牛是反刍动物,它囫囵吞下螃蟹,暂时贮藏在胃里。等闲下来还可以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而我吃到肚子里就再也反不回来了,馋了只能流着口水想想过去的好时光。 之后,在吃蟹行家里手的指导下,我也学会了慢慢地吃、细细地品了。尤其是蟹爪,似玉般圆润洁白的蟹肉充盈其间,慢慢地品来还有一股微微的香味。我为了不再浪费资源,还用竹片做了个类似钩针的工具,专门用来吃蟹爪,虽比不上现在吃蟹的不锈钢工具,但非常实用。我们还经常把发给我们御寒的白酒拿出来,几个人聚在一起,就着蟹爪,偷偷地小酌几杯,我们的暗号是:咱们过个年吧。那时吃螃蟹使我们忘却一切劳累和烦恼,是给我们清寡的胃一点小小的补偿。而且我还知道了母螃蟹那油汪汪的一排排籽,俗称蟹黄的上面有一只小白片,是不能吃的,据说是大寒。就因为我学了这几手,还时不时地卖弄一下,所以直到现在,别人还都把我当作吃蟹的行家。 转眼秋天到了,我们自己种菜、养猪、磨豆腐,生活已今非昔比,不但与糠箩卜拜拜,而且吃顿红烧肉、百鸡宴也能办得到了。但我们总是忘不了螃蟹的美味。一天夜里站岗的同学忽然报告了一个情况:夜晚的海滩上爬满了乘凉的大螃蟹,用手电筒一照,它们就趴在原地一动不动,非常好逮。连长特意去考察了一番之后下令:夜里站岗的同学负责抓螃蟹,一班岗抓两桶,一夜四班岗要抓满八桶,炊事班负责加工。秋天的螃蟹特别饱满,圆脐的母蟹籽多,尖脐的公蟹肉香。我们终于又能天天吃到螃蟹了。 离开小寺上后,我吃过名扬四海的阳澄湖大闸蟹,吃过向往已久的桂林油炸漓江蟹,还有什麽梭子蟹之类,但吃来吃去总吃不出感觉来。看来,在我心中,还是小寺山的螃蟹滋味长。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