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洛阳的汤:浓香醇郁回味绵长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3月14日09:46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艾英

  谁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而洛阳的汤就不一定人人都清楚了。其实洛阳的汤和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齐名,是河南的三大名小吃。我在洛阳工作了二十几年,对洛阳的汤最熟悉。

  洛阳汤的种类很多,有牛肉汤、羊肉汤、牛杂汤、羊杂汤、豆腐汤、丸子汤、不翻汤等二三十种。

  洛阳人很能喝汤。有人粗略估计了一下,一天大概能喝掉一个游泳池的汤。对常喝汤的人在称呼上也很独特,不像钓鱼的叫鱼友,集邮的叫邮友,但常喝汤的不叫汤友,却叫老喝家。

  洛阳人爱喝汤。听说哪有好汤,或拉家带口、或约上亲朋好友,或开车、或打的、或坐长途汽车、或骑自行车立马前往。原陵(也称刘秀坟)所在地铁谢离洛阳四十多公里,那里的几家羊肉汤馆都说自己是正宗的铁谢羊肉汤馆。可能深受皇陵荫护的缘故,不管哪家汤馆的生意都十分火爆,每天从洛阳专门去喝汤的人也总是络绎不绝。

  洛阳大约有近千家各类汤馆。据说马杰山、高老四他们的牛肉汤馆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有高记牛杂汤、李记丸子汤、张记全驴汤、任记豆腐汤也都是老字号汤馆。另外还有一些都号称是正宗的张、王、李、赵、马、高、任家的各类汤馆就更不计其数了。是否正宗,一般人喝不出多大差别;而让老喝家只喝一口,一句地道或不地道,这个汤馆正宗与否立见分晓。

  洛阳人喝汤不喜欢在屋里,总喜欢到街面上去喝。所以汤馆的桌椅板凳都放到店铺外面,然而,还是有人喜欢蹲着喝。他们把盛满汤的粗瓷大碗往地下一放,两个烧饼掰八瓣往汤里一丢,大口吃饼,呼噜呼噜喝汤。按洛阳的规矩,添肉加钱,添汤随便。一些老喝家喝得顺口了,一时兴起,有时要添两三次汤呢。他们还动辄就提起当年在九府门外喝汤的情景。见到他们摇晃着脑袋,眯着眼,抿着嘴的神情,我们都仿佛看见了当年旧王府门外,在车水马龙的街上,一家家的各类汤馆一路排开去,汤锅里汤肥肉香,不管是王孙贵族还是车夫苦力,一个个喝得如醉如痴,不知所以。

  洛阳的汤大致分荤素两种,也有荤素搭配的。

  牛羊肉汤、牛羊杂汤都是荤汤。就拿最常见的牛肉汤来说吧,它是把牛骨和牛肉放到一个大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炖,直到肉烂、汤白(牛奶状)时才算到了火候,这时把肉捞出切片,汤待用。

  这里有三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是熬汤要舍得花时间,有时侯傍晚就开始熬,整整要熬一个晚上;二是要舍得放佐料,汤锅里都有一个小孩儿枕头般大小的佐料袋,里面据说放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之类。当然每家的佐料里面肯定都有秘不示人的东西或祖传的秘方;三是开始就要把水添够,不能兑水,也就是老喝家所说的“原汤”,这也是汤行业中的行规。

  喝汤的时侯,先在碗里放上切好的肉,撒上葱段和香菜末,然后再用翻着花的滚汤一浇,一大碗牛肉汤就做好了,然后根据个人的口味再放辣椒油。喝上一口,顿感浓香醇郁、无芡自粘、挂唇留齿、厚重无比,味道好极了。一些老喝家常常说:“清晨一碗汤,神仙都不当”。我真有同感。

  豆腐汤是全素汤,它是在锅里加了白豆腐,用姜做佐料,调些稀稀的面糊,也要长时间的熬。这种汤的配料诸如葱、粉条、青菜、油炸豆腐、虾皮等从质地到外观上都很讲究。葱要用葱劈,即把葱纵向劈开,然后切成寸把长的小段;青菜最好是用鲜嫩的小白菜,用开水焯一下切成段;辣椒油要颜色鲜红、浓辣鲜香。盛到碗里,满碗汤是白、黄、绿、红,色彩缤纷,喝到嘴里一股豆腐的天然香气,真是爽而不腻,淡而不薄,清香可口。

  丸子汤是荤素搭配的,丸子有牛羊肉丸、猪肉丸、豆腐丸、豆面丸、焦炸丸和鱼丸等等。光豆面丸还分黄豆芽的、罗卜的、粉条的、香菜的好几种。丸子还分油炸的和水煮的。论个头,大的如核桃一般,小的就像宁波的汤元一样,光看看都眼花缭乱。待用滚热的骨头汤一浇,香气四溢。吃起来有荤有素、有焦有软、有脆有绵,别有风味。

  洛阳还有一种汤叫不翻汤,本地人称其为不翻儿汤。目前,这汤很少见了,只是偶尔在老城的小吃夜市上还可见到,许多老喝家都很想它呢。它是用小勺舀一些稀绿豆面糊往热平底儿锅里一倒,即成一张类似煎饼的薄片,不用翻个就熟,所以就叫“不翻”。把两张晶莹翠绿的“不翻”叠着放在碗里,舀些滚烫的猪骨头汤浇在上面,再放上些粉条、黄花、

木耳、海带丝、海米等,还要舍得放些醋、胡椒粉,于是一碗不翻汤就做好了。这个汤吃到嘴里时,“不翻”软绵不化,嚼之有豆香;汤酸辣清淡,余味悠长,是洛阳本地人吃夜宵的首选。老人们夜间也都喜欢喝上一碗,说可以助消化,还有利睡眠。

  洛阳的汤起于民间兴于宫廷。自古河南水、旱、虫灾不断,有时颗粒无收。吃苦耐劳的洛阳人要生存,只得粮食不够水来凑,这就是汤的起源。但洛阳又是九朝古都,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当然也是饮食的中心,各地食俗在这里交流,融会贯通。民间的汤传到了皇宫,经过御厨的精雕细刻就身价百倍,演变成水席。

  比如水席中有一道“牡丹燕菜”,

周恩来总理陪外宾到洛阳时就上了这道菜。“牡丹燕菜”其实就是把青罗卜细细地切成丝,用粉面拌好放蒸笼上蒸,然后放在酸辣汤中,再配一个胡罗卜花即成。传说当年的武则天见那蒸过的青罗卜丝几乎透明,还带有点点翠玉,极似宫廷的象牙燕窝,吃起来似“玉液琼浆”,遂赐名“牡丹燕菜”。这个菜在民间也不过一碗罗卜汤而已。

  汤,经过博采众长,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形成今天这样,成为豫菜一大系列。汤既有丰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又颇具汉唐遗风。就像一位聪惠美丽的少妇既上得庭堂,又下得厨房。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食神论吃:清明螺蛳赛肥鹅 (2003/03/13 09:49)
食神眼:郑州美食一网打尽 (2003/03/11 13:02)
食神论吃:不一样的臭豆腐 (2003/03/10 11:20)
食神论吃:豉汁排骨煲仔饭 (2003/03/05 11:51)
食神眼:魂牵梦绕西安的早餐 (2003/02/27 10:15)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