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乡野粗食 口颊中鲜香的回味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3月11日12:30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车前子

  家在北方的一个小农村,虽然生活不很富裕,可是留在脑子的记忆却是丰满富足,尤其是许多吃的细节一直挥之不去,时时在口颊中泛起鲜香的回味。

  小村的东面是一条河,我们管它叫"大河",真名叫蓟运河,河面在我幼年的眼中,真是宽啊,从七八岁下水,到游到对岸,我胆子小,足足苦练了几年。河水清澈,深的地方也见不到底,河中常有鱼虾游来游去。河对岸有一片平缓的菜地,夏天的时候,人家种了萝卜,水灵灵的叶子惹得我们跃跃欲试。终于按捺不住,几个贼头贼脑的家伙趁种菜人离开,扑嗵扑通的跳进河里,游到对岸,赶紧拔下一个,拔下就跑,游回去一看,拿在手的是一个萝卜缨子,萝卜还留在土里呢。就这样也觉得很刺激,古人向来有"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俗语,恐怕说的就是我们这些总断不了偷鸡摸狗念头的小人物。

  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这条蓟运河,满脑子都是水的记忆,是水承载了我众多童年的记忆。爷爷和父亲都善捕鱼,鱼虾不仅是童年的食物,也是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村子周围水系发达,有点类似长大后见过的江南水乡,耳濡目染,见到水中鱼虾就特别亲切。记得家的前面是一个很大的水塘,是村中的养鱼塘,每到雨后,鱼都会到岸边水面透气,爷爷带我到塘边散步,走着走着,爷爷一个箭步冲到水边,竟然从水中捉到一条几斤重的大鲤鱼,掐着这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我兴冲冲的跟在爷爷身后回家去,剩下的就是坐在炕上,眼巴巴等着,待到烟囱里袅袅的青烟在天空散尽之后,掀开锅盖,嗬,热气腾腾、香气冲天,一锅金黄的玉米饼,下半截被烧鱼的汤汁浸透再用微火靠干,鲜香味美,就着汤汁浓郁的鱼肉,简直是无上的美味,打死我也不换。

  父亲的捕鱼技术差强人意,撒网的时候把握不住,会连人带网一起掉进河里,后来吸取教训,不再碰鱼网,只下一种分量很轻叫"毡子"的网,(是不是这两个字,我也不清楚)碰到天气好的下午,父亲会驮着我和毡子,到一处河湾,撒下毡子,静静的等鱼儿上网。初秋的河湾,明净清澈,河堤上开满金黄的太阳花,偶尔有遍体鲜红的"红辣子"蜻蜓停留在芦苇上,河面上倒映着天空雪白的云朵。我经常蹲在石头上,看小小的青虾在水草里穿来穿去,一种长着花斑像石头一样的鱼伏在石头上一动不动,只有两个眼睛黑黑的,伸出手去,它就一下子游开了。

  耳濡目染,我们几个也喜欢捕鱼弄虾,不敢到河里去,只能在小的沟渠里试试身手,哥哥很快就脱颖而出。经常的情形是:在长长的院子后面的水坑里,哥哥扳罾,把罾网放在水里,然后从几步开外,慢慢的趟过来,把鱼赶到网里。我则拿了一个破筛子到水草里捞小虾,小虾经常是一群一群的,看准了把筛子抄下去,端出来了,水留下去了,几个小虾在里面活蹦乱跳。哥哥的收获最大,罾网常有巴掌大的鲫鱼和寸把长的"小麦穗",还有挥舞着钳子的大虾。往往拿回家去,又是一顿丰盛的晚餐。

  奶奶是治家的好手,做出来的饭菜总是比别人家的有滋味,也喜欢变着花样。经常在夏天的早晨提着篮子去菜园里摘豆角,高高的豆角架上爬满了紫色的小花,架下满是白绿的豆角。嫩豆角可以生吃,滋味脆而微甜,我经常一边摘一边吃,舌头有时伸出来是绿绿的,吓吓人也觉得很好玩。奶奶做的大馅包子可是一绝:猪油拌馅,加进一些猪肉,没有猪肉放熬猪油剩下的油渣。大铁锅里蒸熟,发酵过的皮薄,微微透出豆角的绿色,饱满的豆角把包子皮撑的凹凸不平,轻轻咬开一个小口,嗬,热气和香气迎面扑来,小心,掀一个跟头出去。咬一口,汤汁顺着嘴角流到下巴颏,再喝上一口绿豆稀饭,充分融合之后顺着喉咙滑下去,一个字--爽。一顿饭下来,像我这样的小人儿,碗口大的包子也得吃上个两三个。吃完饭,一头扎进河里,河水清凉,游泳助消化--我能想象到的神仙也不过如此吧!

  夏天常吃过水凉面,有西红柿鸡蛋面,也有炸酱面,但配料总是少不了蒜泥和花椒油。后院有一棵小小的花椒树,好象总也长不大,叶片细小,一次折下三两枝,连同嫩枝一起切段,烧热油,放入花椒叶煸炒两下,再倒入咸菜缸的老盐水。烧开出锅,汤色金黄,花椒翠绿,颜色诱人,拌在凉面里,有一股嫩花椒特有的清香,没有老花椒的气味浓重,再加入蒜泥和汤卤,吃上个几碗都没问题。

  夏天常吃的还有自制的凉粉,自家的红薯打成淀粉,具体制作途径应该是比较复杂,凉粉的颜色不象街上卖的绿豆凉粉,一片碧绿,有些发假。透明,略微有些杂质,但是味道要比街上的凉粉好吃。凉粉熬好后,放在凉水中浸泡,这凉水可不是一般的水,而是刚从村东那口唯一的水井里打出来的。虽然村里有了自来水,可是有特殊用场的时候,大家还是用井水。井台青石铺就,因来往人多,磨的发亮,透出玉一样温润的颜色。井壁上爬满青苔,偶尔有黄色的小花探出头来。水打上来格外清凉,凉粉在井水里颤颤微微的,凉透了,捞出来,切成小块,碗里倒醋,香油、盐、味精,爱吃辣的倒一点辣椒油,搅拌,然后就可以往嘴了灌了,炎炎夏日,吃完之后,顿觉遍体生凉,两腋有风。自离开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吃过这样神清气爽的食物了。

  还有一味不能忘的是蒜泥茄子,大个茄子去皮,切块,上锅大火蒸透,加入盐、味精、香油和捣好的蒜泥,有香菜末就更好了,微微腌一会,就可以吃了,清甜之中有浓郁的蒜香,也是一道爽口的好菜。玉米下来的时候,就吃嫩玉米,蒸一大锅,蒸腾的水汽夹杂玉米的特有的清香,简直"声"振长空,我的最爱是嫩的能一咬一股水,入口即下。后来大学卧谈会有一个同学说她偏爱老玉米,满口韧劲,就着老咸菜,入口极香,回味悠长,似乎与金圣叹临终"秘诀"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似好火腿味道异曲同工,想来同样令人神往。新玉米磨成面,早晨熬粥,香味不输肉香,以至于我经常犯糊涂:大早晨就过节?毛豆也吃,但很少像南方喜欢入菜。盐水煮过后,泡在盆里,吃时抓一大把,豆荚抛洒到处都是,很随意。袁枚《随园食单》把大而饱满者称为"香珠玉",而在我们这些粗人看来,不起眼的毛豆也能禁得起文人这样的抬爱?。

  秋天到了,能吃的就更多了,红薯、花生、胡萝卜、山药,山药豆结在篱笆上,而山药却深藏在土里,我很少见过一种植物能有这样的"奉献精神":居然能长出两种果实。山药豆埋在烧过的草木灰里,吃过饭后扒拉出来,拍去灰,扯开皮,里面的肉是粉紫色,面面的,稍微有点甜,好吃。山药也不错,红烧肉里放一些,有肉的味道,软糯适口,偶尔吃一次,顿觉生活的美好。

  挖山药的时候,草里的蚱蜢也正肥。父母亲下田劳作,我们就跟在后面捉蚱蜢,用茅草把他们穿成一串又一串,然后就这样穿过一片片丰收的田野。夕阳在远远的田埂上停着,又大又红,家家的烟囱都已经冒起了炊烟,一片青烟笼罩在村庄上空的树枝,有鸟急急的投入到林中。油炸蚱蜢很简单,先去掉头和翅膀,洗净,放上调料,裹上面糊,入油锅煎,然后端盘上桌。外表其貌不扬,吃起来香的掉下巴,尤其是就着新鲜的玉米饼。后来学到"相得益彰"这个成语时,我脑子里浮现出来却是这两样东西在口里咀嚼的画面,可见印象之深。

  冬天多以大白菜为主菜,善于调剂的奶奶总是变着花样给我们吃:常吃的除了饺子,还有肉龙,以菜为主的叫菜龙(有点类似于菜鸟?),面擀成长方形,菜馅舀入其中,两边对折,再把两头的边角和其他边捏在一起,放在笼屉上大火蒸,来点醋,就着大蒜,吃着带劲。

  锅贴也是我最爱的一种面食,跟南方的生煎馒头类似,只不过前者是死面,后者是发面。平底锅均匀放油,烧热,放入锅贴,放的时候转小火,不然就糊了。摆满后转大火,预备半碗水,倒在锅贴上,"呲拉"一声,水汽弥漫,赶紧盖严锅盖,大火再几分钟之后转小火,再过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揭锅。锅贴皮底金黄,酥脆,皮儿不软不硬,有韧劲,一咬,汤汁四溢,味道好极了。

  冬天吃的还有羊肉,或做羊肉白菜饺子,或是切成薄片做汤,汤里加入细粉丝、萝卜丝和香菜,还没出锅,就闻到一股特别"窜"的香味,盛在碗里,羊肉微带粉色镶着白边,粉丝透明,萝卜有红有绿,香菜青翠,阵阵香气钻入人的鼻孔,刚出锅的大烙饼,趁热掰成小块,投入汤里,再加上一点醋,有点类似吃羊肉泡馍,拿起筷子呼噜呼噜往嘴里扒拉吧,连吃三碗都别想抬头。吃完觉得自己浑身都是力量,上山打老虎想必都不成问题。

  记得生活最艰难的几年,父亲去内蒙贩牛羊肉做生意,不料大雪封路,待能回来,已马上是春节,家家备足年货,整整一卡车的货!只好发动家里的老老小小、亲戚朋友帮着走街串巷,总算是换回了了一点钱。年货是不必备了,日日以牛羊肉、骨或内脏炖煮。再好吃,时间一长,也倒了胃口,以后几年之内,我不再碰牛羊肉,怕那气味让我想起那段困顿的日子和看不到笑容的脸。

  其实,吃往往不在食物本身,吃是一种记忆,一种氛围。记得几年前教书,没有经验,很累,人也很委顿,十一回家,临走时看到院子后面流着的沟渠,浇灌的白白胖胖的萝卜和碧绿的油菜,还有秋末的白蝴蝶在飞。回到学校,一边准备第二天要上课,一边哭,家乡是如此纯净美好,是什么迫我背井离乡?我的生活为什么如此沉重?后来不多久,我就离开了学校。我并没有回到故乡,而几经漂泊之后,我离家乡也越来越远,从北方来到温暖多雨的江南。我却一天也没有忘记它,故乡也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那一片清澈的河滩,金色的太阳花、漫天的芦苇。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食神论吃:不一样的臭豆腐 (2003/03/10 11:20)
食神眼:众里寻“粉”千百度 (2003/03/07 10:29)
食神眼:香糯脆酥美鸡翅 (2003/03/06 11:04)
食神论吃:豉汁排骨煲仔饭 (2003/03/05 11:51)
食神眼:苏州观前街的美食之旅 (2003/03/05 11:16)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