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年代的年夜饭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1月28日12:46 南方网-南方都市报 |
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妈妈就是我的家。至少有一个简单理由,妈妈会做吃的!试想一个冷锅冷灶的地方,即使无比豪华、无比宽畅,真会像家?尤其是逢年过节,“没有领导般的妈妈,没有一众鞍前马后等着听使唤的‘喽喽兵’,没有‘家庭兵团’齐心协力创造出的美味食品,这个年可怎么过呀?”————这是我小时候最具“居安思危”意识的问题之一,害怕如此美妙的日子过得太快。在整个年节当中,我始终觉得真正的享受不是赖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是和家人一起做点好吃的,真正的刺激也不是放烟花,而是趁父母不注意偷嘴。 父母在动荡的年代从南方迁到北方,这种迁徙最直接地体现在人口、饮食两大问题上,一是无论怎么合家团圆始终一家五口,二是南味北味不断亲密接触。一到过年,妈妈成为“大大”领导(平时不过是“大”领导),带领三个兵———爸爸、哥哥和我———必做九样传统大餐,南派的汤元、八宝饭、蛋饺、封鸡、扣肉;北派的元宵、水饺、溜丸子、冻豆腐;创意翻新最多的是堆在天然大冰箱(阳台)里、比小山就矮那么一点的白菜,它们本是父母的“心头之痛”,那时的北方除了此物几乎别无素菜,吃惯江南绿菜的人实在不合口味,所以父母二人总是变着花样地整治它们,反倒年年都有年年新。 我和哥哥的任务是做蛋饺和炸虾片、麻花之类的小食品。至今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做蛋饺,那可实在是个精细手艺活儿。妈妈把煤炉子烧得不明不暗,置于通风透气的阳台上,哥哥左手拿着个长把金属圆汤勺,右手一西餐小刀,我舀起一小勺事先打好的一大碗生鸡蛋,小心倒入哥哥手中的汤勺,哥哥轻轻地转着烤着,很快形成一半圆形鸡蛋皮,仅底部还稀稀水水的,我马上再放入一小团肉馅,哥哥用小刀掀起蛋皮,一合,等稀稀水水的蛋液全部凝固,一个蛋饺制成了。制作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型与色,每次成功完成一个黄灿灿、水饺型的蛋饺时,我们都会高兴地欢呼,并向妈妈展示、邀功,这种“仪式”会从头到尾地执行,“从头到尾”意味着四五十个蛋饺,由此得知嗓子可能比我们的手更累。 有一直过着“原始”生活,忽然一天进入“现代”的人吗?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体会人情社会与“电子社会”的区别,先是机器取代了天然与手工,什么都可以买到现成加工品,接着人干脆什么也不用干了,到外面吃、外面买去,这确实是进步吧,可是我再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感受和家人边做活边聊天的乐趣了(省出本来忙着备年货的时间挣钱去也),妈妈也再没有机会享受我们忙前忙后听令于她的快感了,几张钞票什么家庭劳作都解决。直到年三十那一晚,大家安心坐在一起看电视、吃火锅,也许年真是越过越轻松,可是不知怎么,我就那么“贱”,偏偏特别特别思念那些过得忙忙碌碌的年。(文/章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