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游牧西北黄河 走进南泥湾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1月14日10:31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风沙星空欢迎 网友投稿

  一、去南泥湾,是为了替父亲看看那里

  对于我辈来说,南泥湾停留在脑中的,仅仅是那首唱红大江南北的填了新词的陕北民歌《南泥湾》。

  最早知道南泥湾这个地名还是在没上小学时看过的一部革命史诗电影《东方红》,郭兰英提着柳条筐在舞台上清脆地唱着。后来,便是在歌厅里唱崔健和周华健的《南泥湾》。

  替父亲看南泥湾,是因为父亲他们是随王震将军率领的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后西来新疆形成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59旅的艰苦卓绝。

  父亲从18岁离开自己的故乡在359旅的旗帜下干了一辈子的军垦工作,当了一辈子的“是农民拿工资,不是工人入工会”的农业工人。

  父辈们现在谈起南泥湾还津津乐道--我是从小听着他们的念叨长大的--即使他们现在退休了,也念念不忘对我来说很新鲜的他们扶犁耕地、住地窝子的故事,及至我长到比他们来新疆军垦时的年龄还大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样怀念359旅,怀念南泥湾。因为,南泥湾是一种“自力更生”精神的彻底体现。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保证生产自给,朱德根据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的指示,到南泥湾踏勘,决定在此屯垦自给。随后,359旅的王震旅长率部队开赴南泥湾,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战胜困难、开荒种地。短短2年时间,全旅的自给率便达到100%,当年359旅建立的大光棉纺厂的产品除满足自给外还销售到边区的市场上。

  359旅在解放战争中被编为一野二军五师后,1950年进驻了新疆,1953年集体转业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我上学时我们学校就叫“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X师子女学校”)。1959年,现在的农一师创办的棉纺厂就被命名为“大光棉毛纺织厂”。

  南泥湾精神无疑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核*心,是在艰苦战争中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支撑。尽管现在提起这种精神的时代和时机已略显过时了,但这种思想在像我这样的359旅的孙辈、新疆军垦的子辈的脑中还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也许,我们这辈尚存的一点“节约”、“不浪费”等等的做法还能印证这一点。

  二、南泥湾农场

  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45公里处,方圆百里,沟壑纵横,林木葱郁,土地肥沃,现在有南泥湾农场和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两个行政单位,有6000多人口。

  我们下午5点从延安市区去南泥湾时,天上仍是细雨霏霏。从宝塔区柳林乡的三十里铺左拐进山后,便进入了一片偌大的“森林公园”,根本看不出黄土高原的景象来。

  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也见不到任何车辆。起先我们以为是下雨的缘故,后来才感觉到是飞播造林后退耕还林还草使人们下撤的缘故。

  车没到南泥湾农场时,平坦的柏油路变成了泥泞不堪的泥土路,一直延伸到农场的场部。泥水黄土覆盖着路面,天色尚未暗去。泥土路中间站着一个小伙子,不知在干什么。问他,“这就是南泥湾?”

  他笑笑:“是啊!”

  继而问他:“那南泥湾旧址在什么地方?”

  “不远哩,就在前面。”

  一问一答中,路边已经围来好几个汉子和小孩,朝我们望着。也许是他们见过太多的圣*地“朝*觐”者,但却没见独自雨天、傍晚黄昏“朝*觐的”游客,感觉他们眼神中含着一种不理解。

  行到旧址前,四下里没一个人。

  旧址是一排

四合院的砖土房,门上有把铁将军。我和小张站在泥泞的门前朝里望,只见正房屋檐下挂着一幅匾,书写着南泥湾大生产旧址的字样。

  这时,从旧址左侧的房屋里走出一老汉,赶忙上前问他为什么旧址不开放。

  老汉带答不理地说,“没人参观,小张(似应是旧址的工作人员)回延安城了。”(那个“延安”俩字很陕北化,是ye(爷)an(按)的发音法)

  于是,我又回眼看了看旧址。暮色雨中的旧址静静地坐落在四周是黑墙黑瓦的氛围中,墙头爬满了灌木丛。

  没能进旧址,把车熄了火,走近旧址右侧一座瓦房前。

  瓦房有两个门,是两个商店。先进了左侧那个商店,见屋里七、八个男人围着一张木桌在打

麻将。见我进来,那几个手中握钱的人赶忙把手掖进了口袋里。

  退出来,又进了旁边那间商店。商店里有点黑,摆卖着农场职工的日用生活品,柜子上蒙了一层厚土。

  一个扎着俩大辫、大约十来岁的小女孩趴在柜台前写作业,见我进来,放下笔,问我:“要甚?”

  起初我还没听懂她的话,但立马又想起了电视里的陕北方言,就学她:“甚也不要。”

  小姑娘听完我的话,轻轻地“哦”了一声,埋头写她的作业去了。

  我站在商店里打量着。小姑娘写作业时不住地抬眼看着我的举动。

  此时,我决定买点“甚”,于是拿了几根插在塑料瓶上的棒棒糖,以便和小姑娘有搭讪的机会。

  “小姑娘,你给我们讲讲南泥湾吧。”我央求道。

  小姑娘抬起头,露出一张圆乎乎的脸,有点羞怯地说:“我不会讲。”

  就在和小姑娘搭讪时,她父亲来了。

  进了店门,这个40多岁的男子顺手拉亮了店里的灯,站在柜台前和我们聊起来。当他得知我是从新疆兵团来的时,认真地和我聊起了南泥湾农场的过去和现在。

  这男子是农场的财务人员。问起农场近年的收入支出情况时,他只告诉我南泥湾农场现在有1000多号人,4000多亩地,每亩地的毛收入4000--5000元,以及农场种植的水稻、玉米、小麻和一种叫“香紫苏”的经济作物。

  1966年建场的南泥湾,至今仍是以农耕为主,工业和手工业几乎为零。

  我是兵团农工的后代,聊天中我一直盯着店外路边一处长着水稻的田地和远处山峦上的林木,在心里,将新疆兵团农场和南泥湾农场做着数字上的比较。

  天色黑下来,农场四处静悄悄的,还可听到蛙的鸣叫。

  回程中路过算是农场场部中心地带的路边几处店铺时,只见几盏微弱的灯光,没有人的走动。四周的一切都是静的。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行者笔记:西京梦华录 (2003/01/13 11:03)
行者笔记:时间匆匆,太匆匆 (2003/01/13 11:00)
行者笔记:阿尔及利亚惊魂记 (2003/01/10 11:11)
行者笔记:阿尔及利亚的阳光 (2003/01/09 14:30)
行者笔记:冬季到牛田洋来看鸟 (2003/01/07 10:25)
行者笔记:生命在岩画中延续 (2003/01/06 10:32)
行者笔记:漓江渔火伴随眠 (2003/01/06 10:16)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