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冬日 思念在牛街蔓延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01月02日10:42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稻糠木欢迎 网友投稿 12月31号,真正的是岁末了。 自上周连续四五天的大雪,北京让人从刺骨的寒风中感觉到进入严冬。路边的残雪已经变成了黑冰,愈加顽固地守侯着。走在路上,寒冷冻住了思维束缚了手脚,哈出一口热气,白雾缭绕中突然就念起了我的牛街。 自从搬出南城,一年多没有再走过牛街了。新的牛街巍然矗立,息日繁忙的小店铺早被车轮压在脚下,每天上下班乘坐的61路公共汽车也改名成了10路,虽然还要牛街北口、牛街南口地用普通话和阿拉伯语同时报着站名,显然,它的形式已经重于实用,牛街还在,清真寺还在,回民医院还在,但我知道,穆斯林装扮的老人越来越少,听得懂阿拉伯语的乘客越来越少,而我的牛街也一去不返了。 我曾在宣武住了三年,家并不在牛街,是顺着牛街往南,过了南樱桃园、白纸坊的下一站——南菜园。牛街是要每天路过的,平时想吃炸糕、排叉、年糕的时候就会下车买些解解谗;冬天虽然冷,中途下车的次数却是更频繁,不为别的,就为了买羊肉回家涮锅子去。 那个时候以礼拜寺为中心的牛街还不如现在新牛街的一半宽,从牛街北口往南走,路东的一侧被牛羊肉店和年糕、熟食铺占据着,一家紧挨一家,每天傍晚下班时道路都拥挤着,店铺前站满了要犒劳自己和家人的买主。 牛街的早上也很热闹,睡不着觉的老人起个大早到牛街小吃加买菜(主要是买牛羊肉了)。在贯穿牛街的61路车上,从别的城区赶来的颤微微的老头老太太满足地拎着一大兜一大兜的羊肉片和睡眼朦胧没吃早饭的上班族抢占着车厢拥挤的空间。想着小孙子的老大爷在拎着大袋羊肉片的同时常常还捎带几块刚出锅的芝麻烧饼或年糕,热气在塑料袋里哈了密密的一层,感觉软软的宣宣的,常看得肚中空空的我直咽口水。 把口就是两家牛羊肉铺,都挂着“聚宝源”的字样,剥了皮的整羊在店内甚至店外的树上挂着,一旁的刨肉机嚓嚓地响着,卷成圆筒的冻肉块随着响声逐渐变短,伙计们则忙着用手将肉片源源不断地往塑料袋里码齐。再过来一家是“年糕钱”,墙上钉着个内贸部认可的“名吃”招牌,驴打滚和艾窝窝是最著名的两种,大块的厚年糕则按分量下刀切。 牛街人气最旺的羊肉店是“蓄宝源”,原来也挂着“聚宝源”的招牌,后来为了区分更为了工商注册的需要,将“聚”字用“蓄”字盖住了,三个字的字体明显不一样。“蓄宝源”的老板姓刑,“蓄宝源”的牌子下还挂着“老刑卖肉永不坑人”的标语,更有意思的是另一条醒目的口号“吃老刑家的羊肉跟吃面条似的”,以形容他家的羊肉片好嚼鲜嫩不费牙口。 “蓄宝源”再过去一家还有挂“聚宝源”招牌的羊肉店,不明其里的人会被弄得稀里糊涂,四、五个“聚宝源”!据老人说,“聚宝源”原是一家老字号的清真牛羊肉店,而真正的“聚宝源”根本就不在牛街(或许以前有过),于是就出现牛街羊肉店都挂“聚宝源”招牌的现象。“蓄宝源”的老板凭着自己生意好,看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就率先把自己的招牌改了。 要论排队的长短,肯定是“蓄宝源”老刑家的长,一到傍晚,老刑就和伙计在队尾吆喝“吃嫩羊肉到这排队喽”,自己还管个收钱找钱排排自行车什么的。队伍长,走的也快,到机器跟前要几斤那边伙计就给你称,都是刚刨出来的。一次,老刑还对正在排队的我说,这肉都是自己家卷的,张北的小羊,纯后腿肉,不打水,不加零头杂肉,那边冻上拉过来四五天就卖完。好不好回家一试就知道。 傍晚排队的人多,我经常站在队里眼瞅着旁边一家卖素包子的店端出一屉热气呼呼直冒的包子时先买一个犒劳犒劳自己,6毛钱一个大包子,胡萝卜馅的,囫囵吞下。看着炸好的排叉、馓子、咯吱合又禁不住想买点,回去泡粥吃。这时一炉热芝麻烧饼端上来,正排队买肉的一个老大爷瞅见了,大喊一嗓子:“给我包两个。” 我现在还记得,我最后一次在牛街采购,是在一个还没有通暖气的大冷天。原本就是想买点羊肉,最后是拎着两斤“蓄宝源”的羊肉片、一盒“年糕钱”的拼年糕、一包馓子和排叉、半斤熟牛肉粒、还有“洪记小吃”的15个元宵回的家。走在路上,虽然手有点勒,但心里暖和。 牛街的肉铺和小吃店几乎都随着牛街改造一夜消失,有些勉强贴出通知,说是搬迁到临近的街道和胡同里(印象中如枣林前街、南横西街等),我从没有尝试去寻找,走了的就是走了的,即使在别处还有,但已经是“彼处”,不是牛街了。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