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日记 冬天到海边去发呆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2月17日11:24 精品购物指南 |
冬天到海边去发呆 冬天的海是寂寞的,沙滩上不再有如潮的人群; 冬天的海是高傲的,不管你是否去看望它,海始终在那里; 冬天的海是勇敢的,那是连海鸟都要低飞的时候,那是大多数生命萎缩的时候,海却一如既往地成长。 因为,冬天的海是这样的,所以我爱他;因为,他生在冬天的海边,所以我爱他;因为,他和冬天的海拥有同样的特质,所以我爱他。 因为……所以,我愿意和他在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去看海,然后,用文字将点点滴滴记录在案。 2002年2月9日 晴 向南走 中午12∶15到达了深圳的黄田机场。能够让我费尽心思去探望的,除了他,不会再有第二个人。 与他碰面却颇费了一番周折,机场新楼、旧楼的一通乱窜,最后终于相聚了。 久违的深圳越发的美丽、整洁了,着实显露出了现代化的味道。而体现南方的春节气息最浓的莫过于春联与鲜花。位于老城区的一年一度的花市可以用车水马龙来形容。每个人都尽心尽力地为居室挑选着各式各样的鲜花,只为让房间新年有个新气象,有个春天欣欣向荣的朝气。 春联、桔树在深圳的大街小巷可以随处可见。尽管春联的内容、桔树的款式不尽相同,但人们张贴、摆放它们的目的却是不一而同的——为来年讨个好兆头! 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几年的我,突然发现,南方的春节气氛味更浓。也许是深圳外来人口多的缘故,或许背井离乡的人家庭观念更强也未可知,反正在深圳,春节期间,见到的最多的生活状态是: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赶火车也好,乘飞机也罢,都是一副归家心切的表情。到了除夕的上午,街上的人明显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合家欢乐。 而我也随他大办特办起年货来,这时候眼中看到的是顾家的他。 2002年2月10日 晴 向海走 天黑的时候,我们的车终于开到了目的地——冬天,有他出生的那个海边。 这里到处洋溢着过节的喜庆气氛。家家门口贴着手书对联,街上的摩托车来来往往,整年在外奔波的伙伴们终于有机会聚聚了。 晚上去了“老地方”,那个每年过年回家的时候都会去的、藏在小树林中的、可以喝酒唱歌的、名字叫做“老地方”的老地方。珠江啤酒、萝卜干、咸鱼、白粥、音乐、吵闹……好久不见。 要睡觉了,明天要向大海道“早安”。 耳边响起了久违的鞭炮声。 2002年2月11日 晴 跳花藤 2000年农历的最后一天了——除夕到了。 这里过节的气氛固然很浓,但年夜饭却过于简单,以至让我短瞬间很想念家里的除夕大餐,而这点“遗憾”马上被海边的日出所弥补了。 冬天的海边没有喧闹的人群,我们的坐骑——摩托车沿着海边追日,留下孤独的车辙,然后再等着一浪接一浪的海水将它填平。 虽然冬天海水的温度已经不允许我们跳下去与它亲密,但却让我们发现了新的娱乐项目——跳花藤——一种长在沙滩上的植物,藤条爬在沙滩上匍匐前进。冬天,花谢了,藤干了,将它从沙滩上拾起来,两个人,一人拿一头,其余人在中间蹦跳起来——耳边吹过的是依然咸咸的海风,身后拍打的是依然蔚蓝的海浪。 “小熊,小熊,你转一个圈……”唱着儿时的跳绳歌,和冬天寂寞的大海做个伴。 耳边依然是劈啪做响的鞭炮声。 2002年2月12日 晴 去发呆 昨晚被鞭炮吵得没睡好,今天10点多才起床。不用刻意打扮,甚至穿着随便地搬个凳子坐在门口,眼睛看着来往的人和车,脑子里可以一片空白——这是这里不同于城市的最大的优惠。 吃过午饭,我们开车去海边垒窑烤红薯——绝对的乡土气息。 找一块靠近海边的空地,先挖个一米见深的坑,然后就地取材——捡些土块垒在坑上,再捡些干树枝将土块烧红。最后,将红薯放进坑里,用烧红的土块盖在上面。而我只是蹲在地上,两手托腮,对着土窑发呆,等着红薯的香味飘出。 第三次发呆,是在我看到那一棵棵缀满果实的杨桃树的时候。见过杨桃,没见过这么多杨桃;吃过杨桃,没吃过这么新鲜的杨桃。如果不是迈出城市的门槛,如果不是在冬天来到海边,哪来得这么多发呆的机会。 好了,不多说了,我要抓紧时间去海边发呆,发呆的时候还可以想想怎么和他庆祝后天的情人节。 耳边是已经熟悉的鞭炮声。 一起在海边的时候,他很喜欢问我:“什么时候还来呀?” “冬天!” 当然是冬天! 也许你找不到那个有他出生的海边,其实,哪里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不管是有雪,还是无雪,冬天的海都是一样的寂寞、高傲、勇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