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 难以忘怀的大学美食 |
---|
http://life.sina.com.cn 2003年12月15日10:29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雪花的味道 偶然间又听到罗大佑的这首歌,写下了这个题目。 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早已远去的大学时光。 我的大学时光,是在北京渡过的。那时的北京,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但却飘荡着比现在浓得多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学校在城西,绵延的护城河每天静静地在学校门前流淌,常有人在垂柳依依的河岸边垂钓,隔三差五还偶见渔人乘着自制的皮筏子在河上撒网捕鱼。校园并不大,但种满了苹果、梨、柿子、枣、木瓜等各色果树,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园。在这样的一个校园里,埋藏着我难以忘怀的四年回忆。 别的不说,就说说那时候的饮食生活吧。 那时人们普遍都还很穷,学生自然更穷。每个月就几十块钱的生活费,吃、穿、用都在里头了。学校的食堂自然是便宜的,但说实话那菜不管叫什么名,吃起来基本一个味,肉基本上都是大肥膘,饭基本上都是老三样,生生叫人郁闷死。都是血气方刚的壮小伙,天天哪受得了这个呀?于是就隔三差五合记着出去打打牙祭,顺便再喝点小酒。那时学校旁边的饭店极少,好象也就是三四家小馆子。回想起来,那时的饭菜真叫便宜,酸辣土豆丝8毛钱一大盘,鱼香肉丝一块六,火爆腰花两块,葱爆羊肉两块,红烧肉两块,鸡蛋西红柿一块二,红烧鸡块三块五,如此等等。沾点海味的好象贵一点,但也极少有十块钱以上的菜。即便如此,对我们这些穷学生来说,下一次馆子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有一年夏天,我天天骑着车去玉渊潭游泳,回来后就在校旁的小馆子里点一份酸辣土豆丝(8毛),一瓶北京啤酒(8毛三),半斤炒饼(有好多肉肉的那种,一块)当晚餐,结果被全班的同学视为超级腐败的典型。 既然下了馆子,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在北京喝酒,除了啤酒,就是二锅头。正宗的喝家,只喝红星牌白瓶五十六度的二锅头。初喝这种酒,闻着就想醉,喝到嘴里象一团火,咽到嗓子里象一根火棍往下捅,到了肚子里就想往外攻,确是厉害。喝了几口又发现,实际这酒并没有那么冲。喝到半斤以上就觉出好处来了,那是说醉就醉,醉完以后或是吐吐接着喝,一点事儿都没有。有事无事,四五个同学就会凑上二三十块钱,点上六七个菜(腐化!),两瓶二锅头,尽兴而归。酒烧得睡不着觉,就齐聚楼顶,弹一把破吉它,吹两支烂口琴,卖弄三五声残废嗓,引来一片喊打声,最后在保卫科的亲自护送下回屋就寝。呜呼哉,不亦乐乎?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前些时去北京出差,专程回母校瞻仰遗迹。河还在,只少了撒网的渔人;校园还在,只是换了新人。校门两侧,低矮的平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桎比的高楼大厦和繁华场所。留校的同学,早已做了副教授,兴冲冲地要拉我去“一条龙”。在我的坚持下,我们俩在学校的食堂吃了一顿饭。菜价虽贵了几倍,味道却仍然是老样子,实在是不好吃。托朋友到后厨问了一下,掌勺的大师傅居然还是当年的那位,那时的大锅也居然用到了现在。 吃着嘴里的红烧茄子,看着眼前川流不息的学生,我的眼睛忽然感觉有些湿润。难道这就是光阴的故事吗?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