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行者笔记:跳动的城市脉搏(上)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11:15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风沙星空欢迎 网友投稿

  居住在边城,由于工作的忙碌和自己的懒惰,这么多年总是匆匆地上下班,匆匆地进城出城,却忽却了身边这么多的风情。如果不是今天没了代步工具,恐怕我还不会认真地走一遭被誉为乌鲁木齐“跳动的脉搏”的“巴扎街”的。

  乌鲁木齐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乌拉泊古城遗址即为唐时的“轮台县”。从公元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702年,在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由此算起,乌鲁木齐的历史应上朔到1340年前。

  而二道桥一直是乌鲁木齐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解放后,在自然形成的二道桥市场的基础上,这里陆续建成了民族商场、团结剧场等标志性建筑,二道桥的民族特色得到进一步强化,老百姓买东西都喜欢到二道桥去,买民族特色的东西也到二道桥去。日久天长,二道桥的名字就十分响亮了。二道桥可说是新疆的一个缩影,不到二道桥就不算到乌鲁木齐。

  从城市的南门外向北走上解放南路这条上个世纪就享誉中外的二道桥一带,3公里长街的周围已林立起座座高楼大厦,低矮的老式房屋几乎拆得差不多了,主街边的小巷也开始重新规划,二道桥市场、新疆民街、新疆国际大巴扎等新式“巴扎”将乌鲁木齐这个要作中亚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老旧街巷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国际“巴扎”的雏形。

  走在这条街上,匆匆的、漫步的、悠闲的、采买的人挤在不宽的街道上,小商贩的手推车、摊档占居着马路的大半边,观光的城市巴士穿梭于人来人往的街市间。

  一、人民剧场

  人民剧场是国庆10周年时乌鲁木齐的标志性建筑,经过5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然耸立在南门东侧。

  这个剧场是中西合壁的建筑物,门前的四根巨柱以及雕花装饰是中亚风格,顶部那个巨大的圆球体是维吾尔风格。几年前重新

装修时,在剧场门前立了两座雕像,一个维吾尔族女子在翩翩起舞,一个维吾尔族男子在弹奏着弹拨尔。

  剧场常举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并常放映中外大片。在电影业不景气的今天,剧场能保持它的独特风格,也算是不易。

  剧场门前那个有足球场大的广场上,夏天的晚上是啤酒广场,冬天则显得凌乱,不时有兜售香烟瓜子的老人在吆喝着。

  二、汗腾格里清真寺

  “汗腾格里”是维吾尔语,意为“王中之王”。寺在南门外的西南角,最早建于1882年,1902年重建,因寺院地处南门外,所以又称南门大寺,是乌鲁木齐市内较大的维吾尔清真寺。

  因年久失修,汗腾格里寺在1987年重新改建,1988年启用。重建后的大寺临南门解放南路正街,坐西向东,外观壮丽,造型美观,四角四座高大尖塔簇拥着中部的大圆屋顶,两侧另有两个小圆顶衬托着,极具浓郁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汗腾格里寺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地上地下各两层,地下两层是商场,地上第一层有沐浴室、“埋体房”、理发室等寺院生活用房,其余为售卖民族用品的“汗腾格里商场”。

  从商场两旁半螺旋形阶梯拾级而上就到了“礼拜大殿”,大殿前是宽敞的阳台,两侧建有楼廊通道,大殿门厅高大,大门上书有阿拉伯文的经文牌匾。最上一层为经学班教学楼。

  这寺格调明快,伊*斯*兰风格浓厚,塔楼拱顶,月牙尖塔,肃穆庄严,宏伟壮丽,引人侧目。

  汗腾格里寺前有很多卖干果的摊档,熙来攘往的人很多。

  三、擦皮鞋的巴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南门外的地下街出口处摆了一溜擦鞋摊档,七、八个十来岁的巴郎子操着生硬的汉语招徕着过往的匆匆行人:“老板,擦鞋嘛!”

  他们的身边摆着擦鞋的工具箱,箱子里放着擦布、鞋油、刷子,面前一把椅子。一面眼盯着过往的行人,吆喝到一位主顾后立马低头忙乎开来。

  坐在一个11岁的巴郎子的摊位前。小家伙麻利地卷起裤管,双手扳住黑皮鞋,先用刷子刷掉鞋面上的尘土,再用牙刷蘸水刷去鞋缝的尘土,抹上黑鞋油,低头,双手握刷,迅速擦起来。

  趁此工夫问他家在哪个地方?巴郎听不懂。再问一遍。这才答到:“喀拉喀什。”

  “喀拉喀什?你家是墨玉县的?”

  “哎。”然后继续他的“工作”。

  喀拉喀什就是墨玉。“喀拉”在突厥语里是“黑色”,“喀什”是“玉石”。喀拉喀什河是从喀喇昆仑山发源的一条河流,在和田绿洲汇入和田河再汇入塔里木河。夏季常带下喀喇昆仑山上的玉石。而墨玉县政府所在地就是喀拉喀什镇,距乌鲁木齐有近2000公里。

  擦完鞋,递给这个叫阿不都力的巴郎一张10元钞票,问他多少钱?他找不开零钱,蹦到旁边一个稍大些的巴郎跟前换了10张1元的钞票,然后回来把10张钞票又递给我,和我调侃着:“叔叔你看着给吧。”

  抽出3张1元票子递给他离开了鞋摊。巴郎此时抬头露出一双亮晶的眼,挥挥手:“热合买提,霍西!”(谢谢,再见!)

  四、艺人的唱

  文物商店南侧的金穗大厦前有三个艺人在唱。

  三个男人。两个怀中各抱一把弹拨尔,一个年纪稍小点的两手击打着一个达甫(手鼓),在风中,就这么唱着、打着。

  弹唱的两人,胸腔里发出的声音很苍凉,似是我走遍新疆从没听过的,两人的弹唱一点也不走样,合辙压韵,但我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唱的歌词。

  歌者唱得很沉醉,双眼微闭,头颅朝上,两手娴熟地弹拨着乐器;打手鼓的小伙子单腿跪地,不时用眼睛瞧着围观的行人。

  围观倾听的大约有百多人,除了我是汉族外,全是维吾尔族,有老者,有年轻人。在我前面站着两个穿着艳丽的维吾尔女孩和一个穿皮衣的小伙子。

  入冬的寒风吹在大街上,地上的碎纸屑和塑料袋在艺人面前的袋子周围旋着。

  我就这样站在风中听他们弹唱,足有一个小时,两脚不住地变换着站姿,只穿了两条棉线裤的腿打着颤,风钻进衣领里。裹严自己,继续听。

  两个歌者不停地唱了足有一个多小时,而唱的那歌,我猜测不出到底唱的是劳动的歌还是生活的歌或是爱情的歌或是忧郁的歌,但我知道,他们唱的一定与他们家乡的一切有关。

  艺人来自新疆的艺术之乡麦盖提。麦盖提是古代东伊朗语“集市”之意,现在是一个大农村。来自古老集市的三个艺人演唱的也许是这个古老绿洲流传千年的故事。

  就在我沉醉在他们如痴如醉中仿佛进入麦盖提远古的“集市”时,旁边一个维吾尔老人问我:“小伙子,你能听懂?”

  我这才回到艺人的弹唱中。是的,一个汉族人站在异语的歌中听了一个小时的古老弹唱,能听懂吗?

  我对老人说,我听不懂。但我爱听。我的确喜欢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塔吉克以及锡伯、乌孜别克等民族叙事抒情的歌声。

  世界上印欧、阿尔泰、汉藏三大语系在新疆的13个民族中共操3个语系6个语族的11种语言,使用的文字有阿拉伯字母文字、汉字、斯拉夫字母文字、回鹘字母文字,但,音乐不需要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

  听不懂歌词,但我听得懂三个艺人的弹唱。

http://bj.sina.com.cn/art/20021230/30626.shtml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行者笔记:蓝色的多瑙河 (2002/12/27 11:34)
行者笔记:雪村故事(下) (2002/12/26 11:39)
行者笔记:雪村故事(上) (2002/12/26 11:38)
行者笔记:雨中亲密接触石月亮 (2002/12/24 11:11)
行者笔记:釜山的“野蛮女友” (2002/12/20 11:52)
行者笔记:松涛竹海小南岳 (2002/12/19 10:51)
行者笔记:探寻山那边的传奇 (2002/12/18 10:35)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