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与食俱进:被汤收养的胃与回忆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2月10日09:43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与食聚进

  若有人一见面问我是哪里人,我多半会踌躇一下。不熟悉属于只寒暄一句就从此再不往来的,我就告诉他(她)我是北京人。如果以后还能说上话的,我会告诉他(她)我祖籍江南,在北京长大。

  这一点很有些重要。因为认识一个人,多半会一起坐下来吃吃喝喝。吃之前先把自己的底牌亮一下,在遇到口味不统一的时候,人家会释然:各地的吃法不一样嘛。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父亲是江南人,出来上学,毕业后留在北京。我母亲是老北京家的姑娘,两人结婚后因为父亲在家里的地位高一些,所以,从小的记忆里,我们家吃饭都是照着江南菜系做的。

  江南菜系先不说味道,单是吃饭时的摆设,就令很多北方人腹诽。那时侯我们家的小碟小碗众多,且精致,每样菜买回来,就炒一点点,七盘子八碗摆上桌,样子是好看,可惜,每个菜都有不尽兴的遗憾。我姥姥每次来我家住,我父亲要亲自下厨做饭,一个菜一个菜地端上来,老是端不完,我姥姥就劝:别再炒了,够了。其实吃到最后,可能还没吃饱。

  那时侯我们家是顿顿喝汤的。汤一般最后才上。盛汤的器皿用的是父亲当年在景德镇买到的薄胎瓷。这种瓷有一个特点,把它倒扣过来用食指敲,会发出所谓的“声如磬”。把整个碗对着太阳光照,是略透明的。

  江南人喝汤,一般不会做一大锅。盛出来,刚好一汤盆而已。汤盆也不大,比盛米饭的碗稍大些。我家每顿喝的汤大致有几种:榨菜肉丝汤、莼菜汤、紫菜虾米汤,另外就是年糕汤。年糕不是那种用油煎后蘸白糖的,而是一片一片小椭圆形,可以做汤,也可以和油菜一起炒着吃。

  80年代早期,吃饭是一件挺大的事。在北京,那时侯父母在一个单位,中午只有1个小时休息时间,我母亲听到铃响后马上赶回来做饭,也就是在食堂买好主食,回家赶快择菜洗菜,扔在锅里扒拉几下而已。但是中午我们还是有汤喝,我母亲总是一个火眼炒菜,一个火眼炖着汤。

  那时侯味精好象还是挺珍贵的调料,所以汤里很少放。榨菜也不是现在一袋一袋什么涪陵、鱼泉的,而是父亲托老家弟妹寄来的南方酱菜。紫菜和虾米皮也是。父亲的老家虽然是江南,但是和上海苏杭一带的口味又不一样,上海菜是偏甜的,而且我发现

上海人吃饭并不怎么讲究喝汤,他们爱吃馄饨与细面,因为有汤水,所以也就不必再另外做汤了。

  我父亲家是沿海港口城市,早前渔民成天在海里泡着,所以爱吃咸。这和老家相邻的城市绍兴一样,口重。所以你到江南去,会发现上海苏杭给人的感觉是细软绵甜,而到了宁波绍兴,从民居到方言,都是黑白硬朗的。

  我因为从小在北京长大,并不爱一边吃饭一边喝汤。肚子被干货填饱了,就没有胃口再灌汤。但是若每次我母亲做莼菜汤的时候,我总是会留着肚子喝。莼菜是南方一种小圆瓣叶子的绿色植物,入汤后非常滑嫩,做汤人的手艺若好,出锅的时候叶子应该是碧绿的,漂在汤面上,舀一勺,刚到嘴里,就出溜一下滑下去了。

  我小时候爱喝莼菜汤,一来是喜它的颜色清新,二来是喜欢和圆叶子在口腔里玩游戏。莼菜是很鲜嫩的东西,不能久放,必须吃新鲜的。我们家以前因为父亲经常回老家走动,所以隔几个月会喝到这种美味。前几年我结婚的时候回南方,在富春江边的一个饭馆我姑父请吃饭,点了在那里很常见的莼菜汤,我几乎没有怎么吃别的,就一碗一碗的喝汤了。

  后来回北京,很是想念,特意去孔乙己酒家和小姐说要一个莼菜汤,想着这里应该味道比较正。但是端上来的一刹那,还是失望了,叶子已经变得黑绿了不说,而且还打着卷,往下沉。不用问,一眼就知道是罐头里的东西。

  因为嫁的老公是东北人,所以好几个春节都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过的。东北人在吃饭上和江南人简直完全“不搭嘎”。他们基本上是不怎么吃米饭的。我从小吃着米饭长大,厌恶面食,到了婆家,公婆稀罕三年五载才见一次的儿媳妇,每顿饭单蒸一锅米给我。

  东北人吃饭也带水,但不是汤,而是粥。粥的花样很多,小米、棒渣,甚至煮饺子的面汤也是他们每顿都吃的“稀的”。以前我母亲做饺子和面条时,把原汤端上桌充“汤”让全家喝,我父亲总是只喝几口就放下。我至今对汤谈不上特别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每次去外面吃饭,最后点的汤端上桌都是一大盆,要么放很多味精,要么放很多淀粉,一桌人上去七手八脚用勺子舀,别谈品“味儿”,也就解渴而已(当然,好的馆子里的老汤又另当别论)。

  这几年看港台时装剧,除了喜欢看人物的着装外,还喜欢看他们动不动回家,就喊老妈煲汤。汤的名字都极具煽动性,木瓜鱼尾花生汤、洋参瘦肉汤、绿豆老鸭汤。每次我都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一锅坐在火上咕咕冒热气的煲里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广东和香港那边的人喝汤讲究的是个“补”字。所以里面必放药材。有一次我看得眼热,想回家学着自己鼓捣鼓捣,到药铺买了几两西洋参和枸杞籽,放在锅里炖汤,喝的时候自觉味道不错,猛灌了几碗,第二天脸上马上长包。后来琢磨广东和香港属于热带,湿度大,人家喝药是为了除湿,在北京干燥的天气里再补,没满脸开花就已经够不错的了。再细看港剧,人家每次喝就喝巴掌大那么一小盅,哪象我,快赶上《红楼梦》里那谁讲品茶之道时的“饮牛”了。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食神论吃:趣谈鱼翅 (2002/12/06 09:59)
食神眼:广西美食全攻略 (2002/12/04 10:38)
食神眼:楚楚动人的湖北美食(下) (2002/12/02 10:36)
食神眼:楚楚动人的湖北美食(上) (2002/12/02 10:35)
吃吃情结:童年美食排排坐 (2002/12/06 09:45)
吃吃情结:新川面馆的“噎”面 (2002/12/05 09:42)
吃吃情结:想念豆腐时光 (2002/12/04 10:41)
吃吃情结:烧饼伴随我成长 (2002/12/03 14:31)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