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给城市一个艺术空间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2月01日14:40 新浪生活

  非常高兴大家在这里做一个论坛,做这么一个讨论的形式,其实这种形式是我期待已久的,我从美国回来以后四年之内这是第一次做这样的论坛,我要特别感谢史健先生,把我引荐进这种交流形式。

  在美国梦见浦东

  其实我本人对都市、城市很有感情,因为我从小是在北京长大的,所以对北京特别有一种怀旧心理。实际上我的艺术工作和城市方面发生关系,是近几年的事情,因为在过去的几年里,感觉美术好像和城市没有关系,城市就是物资的材料,街道,房子。而艺术家是画画,做雕塑,顶多是美化空间,装饰一个房间或者参加一个展览,跟城市好像没有关系。

  我跟中国城市的关系,可能和我的梦想有关。我从美国回来前曾有过犹豫,到底回不回来,我记得97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看到很多中文的材料,上面有很多有关中国发展的报道,其中看到过开发浦东的报道,当时我很多的信心都是从那里而来,那时浦东还没有成型,偶尔能从媒体上看到一座新楼的出现,而一个新的中国城市的形象,正在逐步浮出水面,我记得一次在梦中开着车去新浦东转,好像能感觉到浦东的城市天际线,与城市各种建筑的关系,有一种梦幻的色彩。

  这样好的一个城市,我觉得中国好像从来没有过,可能只是在以前的科幻片里有类似的图景。我觉得这种空间当中,作为艺术策展人和艺术的推动者来讲,我希望把艺术推向社会,让艺术在社会中发挥一种作用。所以我觉得在这片土地上,正在行进当中,正在浮现当中,但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发展过程是怎么样?充满很多可变性的,我认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一念完书就回来了。

  新空间和新艺术

  我更直接的进入城市,是在广州、深圳的时候。我对在广州工作印象特别深,因为广州的都市化发育比较早,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在盖,从广州坐大巴到深圳,好像沿途见不到农田,全都是工厂,全都是楼房。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就是在深圳做了一个展览,是日本的一个艺术家——腾田庚丛,他做了一些作品,完全是一种动态雕塑,有很多高科技含量,通过电力学、磁力学,但作品本身更多是表现为东方的味道、东方的那种细腻,非常的玄,中国的艺术家没有人用这样西方艺术的手段。后来我们搞了一次座谈,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新鲜,只是另类,看看而已,和我们没关系。但是有一个艺术家讲得特别好,他说,这样的艺术品是跟城市有关系的,跟工业有关系的,是建立在当代技术材料发展基础上的艺术,集合了很多技术上的因素,而不是仅仅建在水墨手工技巧上做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深圳美协组织画家创作,反映城市商业化,用他们的画来描绘一个新城市风景,大家顶多是画素描,或者画水墨,显得不伦不类,因为它沿袭的是传统方式,观念仍然是传统艺术观念,艺术家本人对今天的物象没有任何感觉,因为老艺术家仍然沉迷于到乡村去,出污泥而不染,很超脱的,他们一直回避都市生活。可是有一次华能公司邀请艺术家参观他们的高科技工厂,是那种到处都一尘不染、密封的那种车间,他一进去特别感慨。艺术家从来没有这样的境遇、这样的生存空间、进过这样的环境,他们怎么用水墨去表现这种城市的感觉,这种都市化技术的环境?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今天的特质?我觉得传统的形式和今天的都市毫无关系。所以,更具体来讲,我们现在的都市营造了一种空间,可变的空间、提前主义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就要用新的艺术样式或者新的审美艺术观来塑造这个环境,这是一个新的话题。

  当然,我觉得艺术家的关注点是很个人化的,就是城市生活中方方面面很多细微末节的某种体验,和从建筑视角来关注城市空间是两码事,艺术家更多是在建筑空间里叙述个人的话语,可能表现为一种视觉图像,摄影也好,录像也好,还有新媒体等等很多。

  人对城市发展的感受,不光是通过这种新鲜图像的输出形式来表达这种体验,我觉得更多的还要表达生命内容,生命意识在城市人群当中发生的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体现在艺术界就是

行为艺术,前一阶段被媒体爆炒过一阵,这种艺术在前两年在西方和美国也曾经成为一个热点,引起了人们很多关注和争议。我觉得这种城市行为艺术之所以流行,或者是有一些很多出格的、残忍的作品,更多的是和城市的变化有关,和城市的空间、城市的文化格局、体制、生存状态都有极其密切地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多向的,或者可能是潜在的,或者是一种交流在一起的,没有直接因果的关系,或者因果关系非常的复杂。对艺术家来讲,就是用自己的这种方式对现代都市进行反馈。

  有一个艺术家叫高氏兄弟,做了一个作品叫“万人拥抱”,就是鼓励人们用拥抱的方式来创造陌生人的关系,在黄河边的城市里,还有高层建筑的楼顶,在广州的公共场所,在大型活动的开幕式上………做一个仪式的东西,大量陌生人在拥抱,也许中国的文化环境,尤其现在从政府的角度、环境角度来讲,可能还不能接受这些。但是我觉得高氏兄弟的作品特别有意识,就是他在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和实际化的城市环境中,创造一种人与人既素不相识,也亲切地相互感受自己生命本身的一种愿望。另外一个西方的作品更出格,他鼓励很多人,自己脱光,上千人躺在海上,象尸体一样躺在一起,男男女女躺在一起,然后他拍照,纽约的街头也是鼓励上千人去拍照,持续了一段时间,世界各地还这么做,甚至他现在还想到中国来做。他的作品也是行为艺术,他是在完全都市化环境下发生的,但是两者相比较,高氏兄弟更仁容、更温贤,我们更能接受一些,但是我觉得他是在城市环境中发生的。

  所以我举两个例子,也是想说城市现在变化了,艺术家只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种城市的变化。城市的变化使人们对生命的意识和生命的情感都发生了变化。我觉得国内象

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甚至包括孩子放火烧网站,这些年轻人对生命的重视或者对生与死的关系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重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都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延伸出来的,而且它们会汇集成一种信息去折射城市的变化。

  被忽视的美术馆

  再有一点,我想谈城市中新城的建设和艺术的关系,在新的艺术体系和体制的发展上的体现。我们过去三十年的

城市建设,美术馆一直被忽视。美术馆艺术的体系、生产的体系,始终没有被提到政府管理和城市管理者的议事日程。在80年代和90年代几大建筑中,从来没有美术馆出现过。80年代末建的工艺美术馆变成了百货商店。所以,这四十年,几乎美术场馆的体系,在城市社会生活当中变得无足轻重,若有若无。我觉得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艺术的空间,供人们想象的空间,给予人们精神营养的空间,而不仅仅是物质消费。所以我期待着在城市当中出现可以展示艺术的空间,出现能够组织艺术的机制。当然,过去几年逐步出现了一些民间艺术画廊,尽管它们更多的是商业化的,但也会影响很多城市的观众去看,这就有希望了。

  另外一点就是民间的美术馆也在逐渐在产生,北京曾经有几所,但都不成气侯。美术馆需要自身的品质,更多是的呈现人的生存空间、状况空间,也需要商业体制逐步发挥作用,而不是跟以前国家的体制发生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就会有私人美术馆的出现,私人通过商业运作的某个侧面或者某个链条,或者某个契机,能把艺术的空间、美术馆的空间反映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甚至享受一下精神美术馆,把美术馆盖成一种小憩,这样一种空间的出现,会很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所以,谈到城市文化,我觉得城市文化的规划声音一直在减弱,在国内的城市建筑中没有做文化方面的规划,无论总规划也好,建筑业也好,你看不到特别让你眼睛一亮的好的规划和好的建筑。所以,美术馆空间的出现,这种艺术活动的举行,会对城市的文化地平线和文化的格局,或者是市民的审美素质、艺术素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次申办奥运成功,政府好像规划了很多博物馆,这也成为一个契机,可能会推动文化方面、艺术方面自由的空气,或者是对艺术家展现很多建筑的平台,或者形成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我对这点抱有很大信心。张朝晖(文章提供/SOHO小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建外SOHO简介 (2002/12/03 11:33)
建外SOHO首席设计师山本理显简介 (2002/10/03 14:39)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