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理坑 江南小村闲散的上午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1月18日12:37 新快报

  老实说,理坑是一个让人不知该如何推荐的地方,论明清民居的遗存,它不如延村和思溪;论房子雕琢的精细,它尚不如上、下晓起,更遑论俞氏宗祠了;论村头廊桥的美观,它不如清华的彩虹桥,甚至连篁村的“断桥”都不如;论四周的自然风光,在婺源地区更是数完十个手指都数不上它……但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不如人的地方,却是我们的婺源之行中最让人怀念的一个去处。

  我们怀念的是什么呢?大概是一种感觉,那种干净清爽自然的江南小村的感觉———溪边、山麓,靠着田园的一个安静小村落,与世无争,民风温和。我们没有太多地去寻觅被辟为景点的老建筑,而是村前村后地漫步、窥探和晒太阳,就这样过了一个闲散的上午。而就是这样一个漫不经心的上午,谋杀了我们此行最多的胶卷。

  进村之前,在离理坑一里之遥的沱川,我们吃到了我们在江西吃到的最好的一顿晚饭,以至次日中午我们又巴巴地回到了这家私人小餐馆。

  餐馆名叫“细雄餐厅”,因为老板就叫余细雄——一个慈眉善目的胖胖的中年男子和他的妻子一起开了这家店,靠地道的住家菜吸引游客。

  进理坑之前,我们包租的小

昌河的司机在细雄餐馆门前把车停下让我们吃晚饭。在老板的指点下,我们决定吃一顿糊豆腐和红烧土鸡。老板带着我到屋后的鸡棚里挑鸡。那时天色已黑,棚里仅剩的三四只鸡都准备睡觉了。我顺着老板的电筒光探头一看,发现几只鸡都给吓得挤作一堆。我有点于心不忍,就让老板自己随便挑了一只。

  但到吃鸡的时候,所有的内疚与歉意都被抛到九宵云外了,因为味道实在好得让你无暇他顾。还有那道糊豆腐,是用他们自家做的豆腐和菊花菜(好像是小号的塘蒿菜)做的,味道也是大好。在长途跋涉之后,在美味引诱之下,我们当晚饭量惊人,打着饱嗝便赴理坑住店睡觉去了。在路上,我们决定,明天中午的午饭就定在“细雄”了。

  次日午饭时,我们在“细雄”吃了当地的特产石鸡——据说是一种长在山上的蛙类,用清汤一炖,闻起来就让人食指大动;还有另一道“糊菜”——糊南瓜,由于当地的南瓜粉嫩松软,做成糊糊后香气袭人,好吃极了。我向老板取了经,回广州后自己做了一次,味道还行,但南瓜的质地却差得远了。

  那天,我们在“细雄”吃过晚饭后,餐馆老板给我们带来一个理坑人,说她家是开家庭旅馆的,可以带我们进村。那女子随我们坐上了小昌河。

  进村前,她突然对我们说:“进村时你们不要吱声!否则要交门票的。20块呢!”我们听了,都龟缩在小车的后排,大气不敢出。果然,刚到村口,远远就看见有电筒光朝我们晃了过来,然后一个老头凶巴巴地追过来说:“买票!买票!”当时我们躲在后排,颇有些狼狈。这时,那女子挺身而出:“是我啊,看看,是我啊!”

  在老头的狐疑中,我们过了哨卡,探头看看,那电筒光还在黑暗中向我们的车尾晃动,吓得我们赶忙缩头。

  进到漆黑如墨的理坑,那女子家里早就大门洞开,灯光惹眼地亮着。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家人住楼下,楼上“一厅两房”,还有一个大晒台,厅里还晾着一地的谷子。房间很简陋,中间摆着一张木床,两边各在地上摆了一张席梦思。中间的床平时显然是有人睡的,只不过今夜腾空了。我们就分别占了一张床垫,垫子、床单和被子虽然充满乡土风情,但还挺干净的。在这里,我们还能用煤气热水器洗澡,可惜厕所的条件差点,要打着电筒跑到门外的茅坑去解决问题,弄得我们都不敢喝水了。不过,价钱倒很便宜,住一晚一人只需10块钱,加上次日每人5元的早餐,两人总共才花了30块钱。

  早晨的理坑温情脉脉,秋天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干净的青石板村道上,山风吹来有点寒意,毕竟这里算是山区了。

  我们吃完早餐,就去寻找“云溪

别墅”。这座明代的私宅现在也住着人,据说也接待住客,只是条件简陋一些。慈祥的女主人带我们四下浏览了一番,所见都是沿途见惯的木雕窗棂楣梁;出得门来,再在村民的指点下找到官厅、大夫第、小姐楼等,这里据说与理学名家大有渊源,建筑大概也因此简朴大气,没有什么精雕细琢的习惯。

  最好的风景在村边,一条从山中流出的溪水从村前流过,穿过天心桥和村头廊桥一直流到村外。天心桥上下热闹得很,老人们坐在桥上安静地晒太阳,女人们则在桥下边聊天边洗衣服,鸭子们也趁着早晨的阳光四处畅游,整幅画面恬静而生动。

  我们想看看这座村落的全貌,于是上气不接下气地爬上村后的小山坡,发现这座小村原来坐落在山口的一小片沉积平原上,三面环山,颇有点世外净土的感觉。村外的田野不算广阔,但与村庄的比例正合适。看着村民恬然走动,想起此村耕读传家的古风,真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平生不少感慨。

   

  村民向我们推荐附近的篁村,我们用仅剩的一点时间打了“摩的”前往,可惜颇为失望,倒是去的路上经过一座古旧的木廊桥,感觉不错。虽然远不及彩虹桥的规模宏大,但还算别致,伴着桥头的百年古樟、桥下汩汩清流以及桥外的大片田野,风景颇为养眼。

  附近还有一棵特别的“倒插罗汉松”,据说当年篁村的祖先为了寻找一个定居之所,到处倒插罗汉松,但只有在篁村这个地方,那棵倒插的树竟然活了,还一直活到现在。他由此推测这里风水大好、土地肥沃,于是把族人全迁到这里,繁衍至今。(文/新快报记者黄越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行者笔记:大山深处的纳西人 (2002/11/15 10:51)
行者心语:昆仑山的万丈豪情 (2002/11/15 10:40)
行者笔记:飘在香山的歌声 (2002/11/15 10:33)
行者笔记:库尔勒的生日篝火 (2002/11/14 10:32)
行者心语:当家居动物爱上了一头驴 (2002/11/14 10:10)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