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吃来:大学里的吃情故事 |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1月15日10:17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十里小米香 大学期间值得一说的吃食多半是跟集体生活的气氛相关的。在物质极大贫乏的时候,在食堂忍无可忍的时候,大家开动脑筋,自己决定给自己的胃吃什么! 有个同学最经典,买了泡菜坛子,在宿舍里腌泡菜。味道居然很不错。她抱怨买不到好花椒,在她抱怨的时候,我们已经吃得眉开眼笑了。 夏天,自己拌凉菜。蒜末黄瓜和老虎菜是经常做的。有一位自诩为精吃和吃精的姐姐,侃起吃来常常让我们满含着口水入睡。我拌黄瓜时往里放一点白糖提味,她表示惊讶。从此她的吃精地位不保。老虎菜里的尖椒丝总是招人恨,谁负责切谁落得手指头发烫发疼,做好了以后却都先挑尖椒吃。现在也做老虎菜,可是尖椒似乎不那么辣了,不知道是不是跟柿子椒杂交了。山西来的同学带一塑料桶醋,觉得食堂的菜难吃的时候,就倒两勺醋进去拌,然后就可以下咽了。我们的老虎菜用过几次她的醋,确实味道好!这位小姐如今在国外,真不知道洋鬼子的饭她吃不惯的时候去那里找山西醋。 某次书市上,买了几本菜谱,金盾出的一系列,苏菜和川菜,附有照片,川菜那本尤其精美,馋了就翻菜谱,看照片,看做菜的程序,掩卷长叹,兼咽口水。后来有条件做水煮牛肉,我都不用再看菜谱,都背下来了!还有法国菜谱!我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机会做法国菜,可是看那些原料和配料美丽的名字,浮想联翩,在脑子里做了一遍又一遍,比实际操作还满足!苏菜里最常看的是狮子头。导致后来几次吃狮子头都很不满意,人家说了,狮子头用的肉馅是切的,不是剁的,更不是绞的!这一本后来送给吃精姐姐带去美利坚,让她在那个“吃文化的蛮荒之地(她原话)”有点寄托。 那段时间北京流行八珍烤鸡,虽然穷,居然也有幸吃了一次。中秋节,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吃点什么,最后凑钱买了一只烤鸡,还有几样素什锦,面筋、豆制品做的那种。记得那只鸡个头不大,很进味,尤其喜欢里面的香菇,又软又滑,香气扑鼻。十多个人一只鸡呀!怎么可能吃好?害我现在一看见卖烤鸡的店就一定要试一下。问题是现在似乎也没有胃口大块吃肉了,一帮子朋友聚在一起吃的机会更是少而又少。 要隆重介绍的是我们的拉面馆。据说拉面馆的老板是个校友,维族小伙子,毕业后从老家找了几个师傅,回到母校挣钱兼为同学们做贡献来了。有一段时间,左近的学校都有人专门跑来吃拉面。我家那位曾经创纪录地就着一碗面吃两个馒头!非常窄的店面,常常挤满了人,排队弯几个弯一直排出门去,无论冬夏。怎么形容那面的好吃都不为过,连一个甘肃的同学,还是做饭的高手,都夸地道,能错吗?最喜欢免费的辣椒油,很浓的牛油香。现在了面馆用牛油的少,也就没有那股子特别的香味了。有时候多舀一点回去,改良食堂的菜,或者就抹在馒头上,好吃啊!还有牛肉汤。在店里吃面,常常把面吃一半,再去要求加汤,清清白白的肉汤,鲜美无比。站窗口的师傅后来都记得我,带饭盆去买面的时候,他也会多加半勺汤。牛肉片也零卖。清炖的牛肉,用盐、孜然粉和辣椒油简单一拌,越嚼越香。切肉的小伙子左手用刀,那刀利得让人替他的右手担心。牛肉大片大片切得薄薄的,放在面汤里吸汤,拌着吃吸辣椒油,反正不会有空口嚼淡牛肉的时候。 我们看着面馆里的服务员换了一拨又一拨,而且都是小伙子,没有女的。听说是为了让老乡们都沾点光,挣点钱,逛逛北京,看他们,他们也好奇地打量我们;看着老板的儿子一天一天长大,背起书包开始上学了;看着一碗面从一块二涨到一块五,到一块七,到两块;看着面里的加肉从肉片到切片剩的肉丁,辣椒油从油多辣椒少到辣椒多油少;直到最后搬出校园,起名叫马云拉面,还开了分店。去学校院墙外的那家吃过一次,收钱的伙计看着眼熟,墙上挂着品牌介绍,然后才知道他家的面是拉面里的“清汤”派,跟我喜欢的另一家马华是不同派别的。今年听说又搬回校园里。跟同学特地去了一次。可能真是九斤老太的心里,怎么那面就不好吃了呢?而且端菜的女孩子冷着脸,连眼神都是冷漠的。添了炒菜,原来只有牛肉汤和辣椒油香的店里,一阵一阵涌出油烟,熏得一头一脸。好在面里另外加的肉还是不错,虽然切得厚了一点。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