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篇:京城美味餐馆一网打尽 |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1月06日11:32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鱼龙鸡凤菜灵芝 米饭───地安门“马凯餐厅” 现在的饭桌上,米饭不重要了,像是一道菜里不肯定的配料。我还爱吃,但怕碰不上好米饭。米饭忌生冷硬,忌放置时间长,忌器皿异味。有一阵爱去“马凯”,就是因为米饭合口,用水用火适当,热乎乎端上来还飘着清香。这儿的什锦炒饭也不错,但价格稍贵,一份三十多元。 不过,这家餐厅的质量实在没谱,经常起伏跌宕,也许老换大厨。 坐在这里吃饭,有种怀旧感,不是很古的旧,是五十年代的旧,是父辈的旧。常能见到老头老太太,相扶着走进来,坐下,点一荤一素两碗米饭。国营式松散的服务,菜量足,油大下饭,松软的米饭,在老一辈人眼中显得既实惠又亲切。 对马凯餐厅还有一个个人情结。大学时,周末黄昏,常常看见我的同学一家四口,衣着舒散得体,表情和静,缓缓走出小巷,去到这家餐厅进餐,那情景让人感动。这家餐厅于我,从此便有和幸福家庭丝丝缕缕的联想。 主菜──东三环“渝乡人家” 再年轻时,喜欢吃大餐,像是见世面。吃来吃去,其实最常有的食欲还是家常菜。我是川人,吃家常菜还得归根到川菜上。 常人提到川菜只说它辣,似乎川菜单有一个辣,辣味就是川菜,真是天大的误会。光辣味就分三六九等,有辣唇舌的辣,辣喉的辣,辣心辣肺辣屁眼的辣,温辣躁辣干辣湿辣香辣,不同地域出产的辣也各有风情,这话说来长,暂且搁置。中医把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分出七种关系,其实就是分清主次,让药与药间产生相生相减的作用。做出一道好川菜必得精于此道的深邃和操作技巧。小时候吃过一种“口水鸡”,记忆深刻。十二种调料,麻辣是主味,却不掩鸡的本味,加上配料助阵,阴阳虚实相与渗化,真是达到了浑一厚重的川味境界。 所以说,不是放点川椒就是好川菜好川味。比如“巴国布衣”,辣味太重,失之偏颇,对川菜的理解粗鲁浮华。 “渝乡人家”还不失野趣,不是指店堂的装饰,在于菜味。打个比方,“渝乡人家”是县级干部,有时坐北京吉普,有时走走路,进了城,看上去和劳动人民区别不大。“巴国布衣”的级别至少是市级,坐上奥迪打着官腔。不信试试它的辣子爆肥肠,肥肠整治得真干净体面,放进嘴里,口感像塑料,只有粗糙的辣,辣味后面是寡淡,嚼不出一点回香来。 咸菜 单说咸菜是因为我酷爱喝粥,咸菜就相当重要。京城的“六必居”只认一个咸字,味滞。韩国泡菜倒是灵气充溢,但毕竟外来,不家常。“巴国布衣”菜不灵,泡菜还凑合,附赠的小碟菜有遥遥的川味感。咸菜在川味中是个不可少的角色,四川人家家腌咸菜,一家一个味。 李劼人先生曾把美味分为馆派、厨派、家常派,馆派是基层,家常派是峰巅。一个地方的风味,吃过馆派厨派都不算,只有吃到寻常人家主妇的拿手菜,才算得道,才可夸说风景。 饭馆不能将就每个人的口味,只好做出一种中庸之味,使人人吃得过去。厨派现在少见了,旧时官宦富裕之家自已调教私厨,想想李渔袁枚这等人的厨子不知如何了得又如何不入世流。真正意义的家常菜不玩花活不卖噱头,味道第一,最显菜的真味。 说到底,我对咸菜只认一个味,就是我家饭桌上我妈做的那个味。 酒──后海“孔乙己” 这家的菜也不错,有清风淡月之味。醉虾、腰花、蚕豆、蛋黄烧南瓜、臭豆腐我都喜欢,最爱的还是店家自酿的老黄酒,醇香,喝过一次就再也不能喝商店里那些女儿红了。到这个店,去一次醉一次,痛快痛快。 饺子──地安门“大连海鲜饺子馆” 靠近地安门路口的平安道上,有家“大连海鲜饺子馆”,店铺不能提,做的菜也不能提,唯独饺子不错。大个,馅丰,皮厚薄适度略有韧性,味重而不油腻,典型的北方脾气。可惜经营不善,初开业时的美味已不复再现。 甜点──“黎昌海鲜”的蛋挞 十九岁时,顿顿饭后要吃一个奶油包,否则心慌神乱。那时候,什么甜点都让我眼睛发光,狂嗜奶油蛋糕和巧克力。岁月作祟,对甜点之爱现在已转入含蓄而平淡。“黎昌海鲜”的蛋挞正附合了这种境况。淡淡的甜,浓浓的香,质纯鲜嫩,进口化渣,真的是美味,心怡感不亚于穿一件做工精致质感舒柔的棉质内衣,或者被希望的人亲吻了一下。 面包黄油鱼子酱──莫斯科餐厅 第一次吃到著名的鱼子酱就在这里,所以只认这里。不过在这种刀叉碰盘如空谷回响的华堂大殿里吃饭,有些受罪。当然,这也是餐厅的招牌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