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笔记:吐鲁番的葡萄熟了 |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0月31日11:01 新浪生活 |
新浪网友:609教室欢迎 网友投稿 一本杂志勾起了我的欲望:去新疆。于是开始了近一个月的准备工作,然而临到出发,仍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计划,新疆实在是太大了。于是也就这样的出发了,所幸提前预订了机票,拿到了7折票,新疆也实在是太远了,单单是往返的机票便占去了我此次出行的三分之一多的花费,而行的花费在新疆是机上确实是最大的支出,这一点在随后的经历中得到了证实。 经过6个小时的飞机(经停),近23:00时,我们终于降落在柴窝堡机场。虽然时间上临近子夜,然而街道上仍然是人来人往,新疆与内地相差两小时,虽然也用北京时间,但是作息时间却是很不相同,但是奇怪的是我很快的适应了这里的作息,待到我回去以后,却反倒不适应了。 匆匆忙忙的在宾馆安顿下来,匆匆忙忙的在街上吃了顿烤肉(这里把羊肉串统称烤肉,就向我的城市一样),带着点新奇和忐忑进入了梦乡。也是去过很多地方的人了,我想这种感觉的由来是因为新疆吧,西域,张骞,斯文赫定,东突………这么多的东西,突然之间有些不知所措。 第二天醒来时已是八点,好像有点晚,但实际上才是这里的六点。匆匆赶到五一路等去吐鲁番的车(某个旅行社的),后来才知道这条路是乌市有名的夜市(星光夜市)。还没吃早饭,于是四下里寻找,忽然发现路口有个烤馕的小店,挺特别的,叫“阿不拉的馕”(当然后来也就知道了这是乌市的一大名牌)。没经验,胡乱买了个尝了尝,买的是一种厚的、稍微小一点的,不是刚出锅的,味道还可以。但没有想象中的好。 终于坐上了去吐鲁番的车。那是一个太有名气、太多描述的地方,以至于整个的旅程仿佛就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印象似的,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车向东南方向行进,听着导游小姐的介绍,所有中学地理中有关新疆的知识浮现了出来,“三山夹两盆”等等等等。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似乎新疆的疆字是由于新疆才被造出来的,因为在随后若干天的经历中总是听到认这样讲:疆的右边是三道横和两个田,那代表新疆典型的地貌三山夹两盆,左边的弓表示新疆长长的边境线,疆下边的提土代表原来新疆被沙俄强占的领土。听起来很有道理,不知孰先孰后。 过了一片片白色的风车群,过了达阪城,进入了吐鲁番盆地。跃入眼帘的是一片浅红色的山峦,寸草不生,山的褶皱波浪起伏。每座山看起来都像是火焰山。因为那时我的感觉就象是在火边一样。车里有人开始抱怨,我想那是因为他们印象中的火焰山与实际所见相差太远的缘故吧,而在我历来的出行中,我总是遇到这样的人,不知这是应该怪那些写游记的人误导呢,还是该怪游客们总是由过高的期望。但我想这就是火焰山了,这一片都是,因为这荒芜的红色,因为这起伏的褶皱,因为这燥热的天气,恍惚中,无数的火焰在我眼前跳动。脑海中闪现的却是紫霞仙子不停的坠落、坠落,熊熊燃烧的火焰。 人们纷纷下车和一个写有“火焰山”三字的石碑合影,但我私下里认为石碑后面的山并不是最好的,沿途的山才是名副其实的火焰山。 车子穿过了村庄,穿过了林荫道,来到了高昌故城。我很欣赏这个故字,不是古城。因为这是一个曾经的故去的城市。新疆太多这样的故城了,原来的西域诸国,现在都成了一抔黄土。 我们去的时间不太好,正是当地的正午。耳边又响起了不停的抱怨声,有人认为高昌城内应该修一条柏油路,以免黄土飞扬,更有人认为当年就应该把新疆全割给沙俄,这么一个不毛之地。高昌故城应该更适合与清晨或是傍晚来游览,风景会更好,同时也少了观光客们的聒噪之声。 葡萄沟已经彻彻底底的变成了一个旅游商品,特别是葡萄干的集散地。麻木的走在葡萄架下,两旁挤得满满的是卖葡萄干和果脯还有各种旅游商品的小摊。也许这是全国所有著名旅游景点的通病吧,不过旁边的维吾尔族人自己的家还是很有特点的,伊斯兰式的建筑,还有葡萄架下的瓜果。 参观了坎儿井,尝了葡萄,我们也就离开了吐鲁番。总觉得缺了什么,实在是不应该跟着旅行社出来吧,不知一向独自行走的我这次为什么会跟着这群人傻走。真的应该去吐峪沟走走,真的不应该去葡萄沟,还是应该自己走,我想吐鲁番我还是要来的吧。于是就拍了些晾房作为吐鲁番之行的结束。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