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生活
 新浪首页 > 新浪生活 > 正文

我为吃狂:像荔枝那样嫣红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0月25日09:20 新浪生活

  新浪网友:繁一

  最早见到三亚的荔枝还是在清明时节,我那时去乐东乡下一个朋友的家里,只见庭院里长着一株婆娑有姿的桂满青色佳果的大树,沉甸甸的荔枝压的树杪似乎垂枝到地。可是,不远处的另一株枝繁叶茂的荔枝树,却没有结一颗果实,它孤单地与结满硕果的佳树为伴。

  美妙的荔枝是个迷。

  几天后,三亚到处可见上市的带着鲜艳色彩的荔枝,有煽动的嫣红,染着翩翩的青山色,咬起来酸中带甜,仿佛还浸透泥土的芳香,清新自然,特别令人垂涎。“清甜荔枝解署酷,雪白果肉慢慢剥”,熟透的荔枝表皮都是灿烂的紫红,像是洇着艳丽的红花似的,蕴含一泻千里的彩霞。精明的商人,知道早荔枝的魅力,人们心花怒放等待口腹的快乐。于是,就让八九成熟的荔枝上市了。鲜荔枝露脸,芒果就少人问津了。芒果是海南的大众水果,四季皆有上市,而荔枝只有五六七这几个月,那么的短促。三亚的清明节,是海南人十分隆重的日子,一年的春光明媚这才算刚开始,花已不是原来的花,笔直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直射而下留下金色的斑痕。象牙芒熟了,黄帝蕉上市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英姿美妙的佳果不断,这时,在我心底唯在等待一个明眸的佳人。

  “剥之凝如水晶,食之清如绛雪。”食下第一口,鲜浓得化不开,嘴里再也没有其它鸟味了。

  我把香烟弃了,一口气就“啖三百颗”,一肚子的像荔枝那样嫣红。真是馋者的节日。

  在我脑海里,美妙的荔枝对于古人都是很珍贵的。宋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东坡在广东惠州第一次吃荔枝,即作诗极尽赞美:“……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内骨自是倾城姝。”最有名的就是那首《食荔枝二首》之二:“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虽然苏东坡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但他依然能在美食中找到人生快乐。荔枝就是一种快乐的热带佳果。不仅苏东坡赞美荔枝,历史上赞美的诗人还有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白居易说它:“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杜甫赞赏它:“九过泸戍摘荔枝,香枫隐映石逶迤。”

  嫣红如花食之甘饴的荔枝曾是中国特产,存在有丰厚的荔枝文化。除了文人的歌咏,老百姓对于荔枝也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有诗人写诗曰:知是荔枝郎爱食,妾家移住荔枝湾。荔枝湾指得是广州的早年一条著名的水上荔枝集市。三亚地处“天涯海角”,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的荔枝文化,但它也是岭南荔枝文化的一支。现在荔枝品种种植最广的是名品“妃子笑”。二三元一斤不是“黑叶”,就是“妃子笑”,甚至“糯米糍”,科技种植荔枝,面积的扩大给普通老百姓带来巨大的口福。想诗人歌咏的“巧裁霞片裹神浆,崖蜜天然有异香”的人间佳果,也飞落寻常百姓家。

  民谚:一颗荔枝三把火。是说人不能贪食荔枝。可是美食在前,人们还能自重?人的口馋从来就是欲壑难填。

  天上美味,自当有异象,荔枝鲜果又极易变质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里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变味,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是说荔枝的珍贵,食之当“珍视”。对于荔枝的理解,我以为都是古人的文字“伎俩”。荔枝在古人心目中的重量,由此可见一斑。民间有把荔枝当药看的作法:由荔枝干、去核红枣加糯米,文火熬粥,可以使人脸色红润,头发黑亮,固齿利尿。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说诗中所述的“妃子笑”是从四川运往长安的。娇艳的荔枝保鲜一直是科学家的攻关课题。现在采用冷藏和气藏长途运输鲜果,贮藏温度保持四五度最适宜。那么古人又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史载:“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到商州、秦岭不通舟楫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也。”或许,杜牧诗中所述“荔枝来”,正是此方法也未可知。还有种方法,缀后供食荔枝者品鉴: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

  富贵的荔枝下市,温凉的龙眼上市。三亚温凉的龙眼,在我

冰箱里还有一大把,已经放了三天,味道略有变化,得赶紧吃食。不过,那个鲜荔枝的余韵悠长泌人心肺的味儿却总含在嘴里,任由娇艳弥漫。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吃在北京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如此吃情:清蒸鲑鱼和我的爱情 (2002/10/22 13:58)
如此吃情:絮絮叨叨饺子篇 (2002/10/16 12:39)
如此吃情:葡萄美酒夜光杯 (2002/10/09 11:18)



新浪生活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73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