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杂谈:故宫的咖啡屋 |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10月04日10:52 新浪生活 |
文/酱瓜烧肉(新浪网友)欢迎 网友投稿 !推荐你心仪的店家或是写下关于吃的美文,与更多的人分享。 故宫乾清门旁,分别有内左门、内右门。内左门东、内右门西各有南向周庐12间东为外奏事处、散秩大臣值班处、文武大臣待漏之所及侍卫值宿房;西为军机处、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及侍卫值宿房。相对北向周庐各五间,东为宗室王公待漏之所,西为军机章京直舍。 说实在的,这几处周庐除了军机处(从前的机构就这么几间房子?)和内务府大臣办事处外,其他建筑基本都是值班和王公大臣闲呆等候的地方,在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眼里也说不上是什么特重要的意义建筑。所以,现在就开了一个什么咖啡屋。记得从前那个屋子也是卖食品的,面包、槽子糕、北冰洋汽水……也确实解决了不少大人游客们贪吃、小人游客们解谗的需要。实在说,那会这几处地方,到处是吃东西的人群,或站立、或坐卧,也真的令人惨不忍睹。看那架势,这些游人到故宫的主要目的倒不是参观故宫这个大文物,而是为了在从前大臣们待漏(待漏还有别的意思没有?例如等厕所之类)的地方吃口东西,以发思古之幽思。 再怎样说,大规模卖面包不是很雅观的事情,所以这回故宫博物院是要大大的改革进步一下了。那个咖啡屋是和一个卖旅游书籍和纪念品的地方贯通的,赶上昨天下雪,热咖啡的香味极易在冷空气里扩散。进了那个店子,浏览售货的书架,漂亮的书籍散发的不止是墨香了。读书不管喝点什么都是一种读书人追求的意境,哪怕是喝着面粥。经常见到经典的照片、图画里,一本书摊开,旁边的静物就是一个杯子,不管杯子里边是什么货色,总觉得有香气向上缭绕。其实从冷热的角度讲,从前这里卖的是冷食冷饮,现在不过改成了热食热饮。规模比过去小了,规模小对文物的破坏就少了吧。 好象从前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除了在这处还有御花园开了一些必要的售货设施外,并没有在属于皇家内院的乾清宫内里的建筑中摆摊设点。现在的摊点有向内宫发展的趋势。不管什么茶,进了故宫那就是高的,幽雅清香不说,那可是皇家禁地。不过还好,现在开放茶室的地方基本不是帝王的居所,多是从前宫女太监们“待漏”的地方。这很符合什么人出入什么屋的原则。 我有个毛病,一进北京图书馆必定想起来要方便,这可能有什么心理作用,反正不是好习惯。也可以推想,去故宫的人也有突然想起来要方便的,所以故宫的厕所修得大点应该没什么人有异议,总不能让刚进了午门的人就推出去上厕所吧。也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进文物单位才想起吃来,偏要在故宫里吃一点喝一点才痛快呢。也是,有话说眼不见心不烦,有东西摆着卖,楞绷住劲不吃也不是办法。其实在皇家的地段开饮食都是赚钱的,从前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还有后来的仿膳。不管来今雨轩还是仿膳,最开始都是以卖茶卖点心开始的。可谁又能甘心卖一辈子茶点呢。这很象让一个大学生挑志向,有谁甘心做一辈子工程师而放着科学家不做呢。 在咱们这样一个讲究吃喝的地方,光讲究喝而在吃上没有升华,是要被时代淘汰的。无论是来今雨轩还是仿膳,最后茶点基本都落到了饭前饭后的陪衬。而客人们也把喝茶品点心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能在昔日的皇家禁地暴饮暴食一顿的场面上。有谁还去关心那公园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此看来,这故宫博物院的咖啡室还是有开发潜力的,以后宽松了,是不是可以考虑开个西式大餐的场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看清代绘画的时候,看到宫内过去生活的场景,小葱忽发奇想,是不是把从前这样的场景拍成故事片或者纪录片。我倒觉得过去故宫既然是一大帮人生活的地方,不如就干脆开放了也让一帮现代人在故宫里真正的生活起来,让死气沉沉的故宫有点生气。能不能想象,某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在太和殿主持仪式,总经理在养心殿批改文件,秘书们在内务府忙前忙后,厨师端着吃食行走于各个大殿之间…… 不知道故宫博物院里开了咖啡室有没有牵约的收入,或者这些收入怎么分配。其实按现今时髦的习惯,关心别人的收入及其别人收入的来龙去脉是极端猥琐的毛病,是不被提倡的。那好,我们就不关心那收入。其实我一老百姓也会算帐,不管咖啡室赚不赚钱,一个游客一张门票三十元,有多少人喝咖啡就能卖出多少门票。 总的来说故宫博物院还是能多赚些门票钱的。我最最关心的倒不是收入不收入,我只关心一点,故宫现在的防火设施怎么样?这些新设的摊点是不是安全。烧了故宫与烧了北海、中山公园……是不太一样的。真要是烧了故宫,肯定是中国人民不答应,世界人民不答应。不答应有什么用,还得搭几条人命进去。这也许是至今好多故宫珍贵文物不能全面开放展出的最好理由吧,但愿是,但愿故宫不失火,失火的教训也不是没有,包括故宫。 新浪版权所有,严禁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