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郑州小吃 |
---|
http://life.sina.com.cn 2002年08月22日17:31 扬子晚报 |
民以食为天。生活在郑州近二十年,以前对这句话倒也没多深的体会。只是,前天看到生活在新加坡的Amanda写信抱怨那里吃不到什么好吃的,连去北京读书的几个女生也经常写信来,罗列米皮,凉皮,炒凉粉,麻辣烫,直到把自己的哈喇子逗出来为止。 郑州的饮食业的确发达,且不说栉次鳞比的大小餐馆,仅仅那街头巷尾的小吃摊只怕你我逛上三两个月也未必能一网打尽。小时候住在杜岭中街,每天一大早起床,我就会掂着一个小锅跑上十分钟去打回来香喷喷的武陟油茶做早餐,有时偷懒就在门口的羊肉烩面馆让老板做一锅烩面,那时物价还便宜,一锅烩面只要五角钱。星期天,偶尔还会去德化街的蔡记蒸饺。那时,印象很深的是每次去楼上总是满座,桌子上少不了醋瓶子和大蒜瓣,一片狼藉。 几年前我和一位同事在南方某城市做活计,开始最不适应的就是吃不到家乡的风味小吃,羊肉串?没有。凉皮?没有。烩面?没有。在家里时似乎也不觉着这些满大街都是的小吃有多好,到了异地他乡,面对各种美味佳肴却总是没有胃口,家乡的火锅涮锅红焖羊肉却想起来就忍不住要垂涎三尺。经八路夜市那样的热闹景象,更是只有向梦里寻。那个城市里的生煎馒头,鸭血汤,排骨面,嘉兴粽子吃起来都怪里怪气,不合口味。惟一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菜市场里的人群熙熙攘攘,吴侬软语。 吃了两三个星期的面条,同事和我一商量,决定自己动手,上街买菜购料,川崎,粉皮,豆腐泡,大白菜,莲菜,土豆,火腿肠,鸡血,鸭血,羊肉片,隔三差五在家里做火锅,再到楼下的小店里捎上一瓶尖庄。如此吃了几回,勾引的楼上的宁波同事也纷纷要求入伙。五六个人围炉而座,窗外虽然无雪,但是小桥流水,渔火隐约,也是别有情趣。 |